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什么是脊髓性肌萎缩症
2023-09-08 15:16:54
作者:蓝芳
作者单位: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每年的8月7日是国际SMA关爱日,那什么是SMA呢?SMA是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简称,由于绝大部分SMA患者(95%)是因SMN1基因第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所致病,另外5%患者的致病因也与这一基因的第7号外显子有关,鉴于“7”这个数字对SMA的特殊意义,8月7日被定为国际SMA关爱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SMA。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患病几率相同,不分性别、种族、年龄。该病的发生是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的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患者会逐渐丧失各种运动功能,甚至累及呼吸和吞咽。SMA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重大遗传病,位居2岁以下儿童致死性遗传病的前列,目前尚无治愈方法。

2018年5月,SMA被列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SMA虽然在概念上属于罕见病范畴,但实际上并不罕见,平均每50人中就有一名致病基因携带者,在新生儿中的患病率为1/6000-1/10000,每年约新增SMA患儿1500-2500例,我国现存SMA携带者约3000万。本文将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这种罕见又不罕见的遗传疾病。

一、SMA疾病的分型

SMA在临床中可分为4种类型:

1、SMA1型(Werdnig-Hoffmann病):也被称为婴儿型SMA,是最严重的类型,约占所有SMA病例的45%。患儿出生后六个月内起病,出现迅速发展的进行性、对称性四肢无力,最大运动能力不能达到独坐。患者缺乏坐立和自主呼吸能力,肌力极度低下,常伴有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脊柱侧弯等问题。由于呼吸肌无力突出,多数患儿在2岁内死于呼吸衰竭。

2、SMA2型(Dubowitz病):也被称为儿童型SMA,约占30%-40%。患者通常在生后6~18个月起病,进展较I型慢,最大运动能力可达到独坐,但独坐年龄可能落后于正常同龄儿,不能独站或独走。肌力较弱,常伴有呼吸问题和吞咽困难。部分患儿在儿童期丧失独坐能力。尽管寿命缩短,患者大多可存活至成年期。

3、SMA3型(Kugelberg-Welander病):也被称为成年型SMA,症状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出现,约占20%。患者多在出生18个月后起病,早期运动发育正常,可独走,部分独走时间延迟。患者通常能够自主行走,但肌力较弱。病情进展缓慢,可导致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和呼吸问题。这种类型的SMA通常导致患者在成年期或晚年期出现严重的残疾。

4、SMA4型:也被称为成人型SMA,症状通常在成年期出现。患者通常能够自主行走,但肌力较弱。病情进展缓慢,可导致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障碍。这种类型的SMA通常导致患者在成年期或晚年期出现轻度的运动障碍。

二、SMA疾病的治疗

SMA治疗研究不断取得的新进展,一些治疗可能会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新的获批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1、药物治疗:目前,最主要的药物治疗是使用诺西那生钠(nusinersen)和利司扑兰(risdiplam)。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康复训练、物理疗法和辅助器具的使用。

3、呼吸支持:对于SMA患者中存在呼吸问题的,可能需要进行呼吸支持治疗。

4、营养支持:由于SMA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困难和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可能需要进行营养支持。

三、SMA疾病的预防

SMA虽为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但其遗传模式清楚,致病原因明确,临床诊疗可行,满足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通过婚前、孕前以及孕前携带者筛查,可以筛查出高风险夫妻。SMA的预防措施包括婚前携带者筛查和产前诊断,适用人群包括:

1、育龄夫妇;

2、有SMA患儿生育史的夫妇。对已生育过SMA患者的家庭或明确为携带者的夫妇,可针对性的检测胎儿是否存在与先证者相同的突变。在孕10-12周取绒毛样本,或孕16-20周取羊水样本提取DNA进行基因检测;

3、疑似SMA患儿也应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通过产前诊断或者辅助生殖等方法生育健康的后代,可及时、有效、经济地预防SMA患儿出生;对于错过早期携带者筛查者,可通过新生儿SMA基因筛查,及时发现SMA患儿,更早诊断和治疗,能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多项临床研究表明:SMA患者越早诊断,越早开始有效治疗,预后越好,甚至在症状前开始治疗,患者有希望达到同龄非患病儿童的生存状态。只有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逐步降低SMA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