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缺铁性贫血如何防治
2023-09-06 16:38:55
作者:刘璐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都区新都街道蜀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长期的缺铁性贫血会出现面色发白或发黄,乏力、心慌,注意力不集中,抵抗力下降,抗病能力减弱等症状,甚至会严重的影响学习生活。那么缺铁性贫血的危害如此严重,我们应该怎样来进行防治呢?下面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缺铁性贫血的概念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因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缺乏,继而发生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贫血。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铁缺乏,使血红素合成减少而形成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可造成红细胞携氧力降低,进而出现组织缺氧引起一系列症状及缺氧所致的代偿表现。

1.一般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是最多见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体征。有的还表现为皮肤干燥、毛发无泽、口炎、舌炎、反甲等。

2.心血管系统症状:活动后心悸、气短最常见。缺铁引起的贫血性心脏病易发生左心衰。

3.神经系统症状:常出现头痛、头晕、耳鸣、易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精神神经系统表现,甚至发生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4.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恶心较常见,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吞咽困难或咽下时梗阻感。

5.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缺铁性贫血可引起肾脏浓缩功能减退,部分病人可有蛋白尿。妇女易出现月经不调、经量过多等症状。

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因素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需铁量较加,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增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经量过多(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咯血和肺泡出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心脏人工瓣膜、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及其他(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多次献血等)。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1.治疗原则:(1)根治病因;(2)补足贮铁。

2.病因治疗: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女营养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改善饮食。月经多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调理月经。寄生虫感染应驱虫治疗。恶性肿瘤,应手术或放、化疗;上消化道溃疡,应抑酸护胃治疗等。

3.补铁治疗:首选口服铁剂。治疗性铁剂有无机铁和有机铁两类。应较有机铁剂明显,所以一般首选有机铁治疗缺铁性贫血,并鼓励多进食鱼类、肉类、维生素C加强铁剂吸收。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持续2~3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胃肠道正常解剖部位发生改变而影响铁的吸收,可用铁剂肌肉注射。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重点放在婴幼儿、青少年和妇女的营养保健。对婴幼儿,应及早添加富含铁的食品,如蛋类、肝、菠菜等;对青少年,应纠正偏食,定期查、治寄生虫感染;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可补充铁剂;对月经期妇女应防治月经过多。做好肿瘤性疾病和慢性出血性疾病的人群防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