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双胎妊娠孕妇如何安全度过围产期
2023-09-05 16:50:03
作者:黄寒江
作者单位:都安瑶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

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讲解双胎妊娠孕妇如何安全的度 过围产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围产期和双胎妊娠分别是什么

围产期是指从女性的妊娠期到达七个月到分娩之后 的一周的期间,对于女性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期间,当孕 期到达七个月之后就非常临近预产期了。女性在这个时 候一定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态,是否有不规律的宫缩 现象产生,是否有见红的现象。

如果不及时观察,很可能出现无预兆的早产,对女性 的身体和胎儿的生命造成威胁。在此期间女性应该多进 行适量的运动,不要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姿势,否则容易造 成身体懒怠,不利于生产。而在分娩之后的一周之内,对 于女性身体的恢复,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双胎妊娠,就是在子宫内出现两个胎儿。这也是一种 常见的多胎分娩的一种。双胎妊娠在怀孕期,因为孕妇的 负担较重,有可能会出现妊娠期贫血、妊娠期高血压、妊娠 期糖尿病,所以应该按期孕检,合理膳食,积极补充优质蛋 白,新鲜蔬菜水果。孕期积极补充铁剂钙剂,防止出现妊 娠期贫血。严密地监测胎心,自数胎动,到孕37周以后, 可以考虑终止妊娠。

双胎妊娠孕妇该如何安全度过围产期

如果孕妇发现自己存在双胎妊娠,应该及时补充足够 营养、防治早产、监护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及胎位变化等,可 以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1.补充足够营养:进食含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以及必 需脂肪酸的食物,注意补充铁、叶酸及钙剂预防贫血及妊 娠期高血压疾病;

2.防治早产:是双胎产前监护的重点,双胎孕妇应适 当增加每日卧床休息时间,减少活动量,产兆若发生在34 周以前,应给予宫缩抑制剂。一旦出现宫缩或阴道流液, 应住院治疗;

3. 监护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及胎位变化:发现胎儿畸 形,尤其是联体双胎,应及早终止妊娠。对双绒毛膜性双 胎,定期(每4周1次)超声监测胎儿生长情况。对单绒毛 膜性双胎,应每2周超声监测胎儿生长发育从而早期发现 单绒双胎特殊并发症等。如有条件,单绒毛膜性双胎应由 胎儿医学专家进行随访,随访的内容包括胎儿生长发育情 况、体重估测相差、羊水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评估。 超声检查发现胎位异常,般不予纠正。但妊娠晚期确定胎 位,对分娩方式选择有帮助。

另外还要注意防治妊娠并发症,防止其他的问题找上 门来,同时也要注意平时的休息,不能过度劳累。

双胎妊娠怎么护理

双胎妊娠的孕妇在生活上进行相应的护理,保证充足 休息,及时监护,可以把多胎妊娠并发症的概率降到最低, 以保证母儿安全。具体如下: 怀上双胞胎是一件非常幸运和值得庆贺的事情,在整 个孕期要定期做好各项产前的检查,并且密切关注自身以 及胎儿的异常变化情况。保证自身健康和胎儿的安全,在 双胎妊娠分娩之后也要做好积极的护理,尽快恢复自身的 健康。

双胎妊娠的产后护理措施:

第一是做好心理的护理。

双胎妊娠的女性在分娩时,大多都会在预产期之前进 行剖宫产。如果是在分娩之后,由于婴儿的哺育以及自身 健康的恢复,心理的压力过大,并且对于早产的胎儿,女性 一定要做好自我的心理护理。尤其是初为人母的女性常 感到恐惧,焦虑和紧张,家人和朋友要多给予精神的慰藉, 缓解紧张的情绪,自我也要进一步做好心理的暗示,宽解 自己。

第二是做好药物的治疗。

在双胎妊娠分娩之后,在医院要进行基本的治疗,一 般情况下对于早产的胎儿可以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并且 女性要使用抑制宫缩的药物,促进子宫的恢复,以及预防 感染的出现。

第三是加强饮食作息的调理。

在双胎妊娠分娩之后,女性要尽量以卧床休息为主, 注意正确的卧床姿势。一般以左侧卧位和尽量舒服的姿 势为主,这样可以减轻下腔静脉的压力,增加回心血量而 减少宫缩的表现,有利于身体的恢复,。穿着纯棉透气的 衣服,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饮食当中不要吃辛辣刺激性 的食物,以高热高蛋白和清淡饮食为主,少吃多餐。适当 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润肠通便,增加营 养,并且多吃一些汤水类的食物,有助于乳汁的分泌。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