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你不得不知道的糖尿病相关科普知识
2023-08-29 16:54:42
作者:罗明珠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埌东医院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异常升高。正常情况下,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产生的激素,能够帮助身体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然而,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要么胰岛素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要么胰腺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这导致了血液中的葡萄糖堆积,不能被身体细胞吸收和使用。长期以来,高血糖状态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和器官造成损害,包括心血管、神经、肾脏等。糖尿病可以分为I型糖尿病和I型糖尿病,前者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且需要胰岛素治疗,而后者通常与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有关,并且可通过改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进行管理。

一、糖尿病的病因和风险因素

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肥胖和缺乏运动等。以下是糖尿病的常见病因和风险因素:遗传因素,家族史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近亲患有糖尿病,那么他们患病的概率会增加。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规律的饮食、高糖饮食、缺乏膳食纤维、饮食过量等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肥胖,肥胖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可控制的风险因素之一。过量的体重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使得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胰岛素。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和久坐不动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运动可以帮助身体细胞更好地吸收葡萄糖,并提高胰岛素的效力。高血压,高血压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高血压可以导致心脏和血管的损伤,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高胆固醇,高胆固醇水平也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高胆固醇可以损害血管壁,干扰血液中的胰岛素传递。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胰岛素产生能力下降。某些种族,如亚洲人、非洲裔和拉美裔,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一些疾病,如胰腺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某些药物,如类固醇和抗精神病药物,都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了解这些病因和风险因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糖尿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体重、定期运动和遵循医生的指导,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二、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包括:频尿、口渴、多饮、体重下降、乏力、视力模糊、容易感染、创伤愈合缓慢等。然而,有些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特别是在早期阶段。因此,及早进行糖尿病的筛查非常重要。诊断糖尿病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血液检测,通过测量空腹血糖水平来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正常范围应小于或等于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随机血糖测试,在任意时间进行血糖检测,如果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并且伴有典型症状,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这是一个常用的筛查糖尿病的方法。患者会饮用一定剂量的葡萄糖溶液,在特定时间点测量血糖水平。如果2小时后的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试,这个测试可以测量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如果HbA1c大于或等于6.5%,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此外,医生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 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诊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并发症预防和管理

防和管理糖尿病的并发症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和管理措施:控制血糖水平,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和按时服药(如果需要),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饮食控制,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限制摄入高糖、高脂和高盐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量。选择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合理分配餐次和食物组合。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控制体重、增强心血管健康,并改善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糖监测,,检查HbA1c、血压、血脂等指标。此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病变筛查和心血管评估,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帮助早期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进展。

了解糖尿病的科普知识对于患者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适度运动、药物治疗和相关检查,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希望通过这些科普知识,能够帮助更多人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糖尿病。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