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产后出血,危机时刻怎么护理?
2023-09-30 18:42:55
作者:杨艳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
一、引言

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妇女在分娩过程结束后出现大量阴道出血的情况,通常发生在分娩后的前两周内。这是产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危险性较高的情况之一,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和干预。产后出血可能对产妇的生命构成威胁,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症状和护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对危机时刻的护理方法。

二、产后出血的原因

2.1 子宫收缩不良

2.1.1 习惯性流产

在产后,子宫需要迅速恢复到正常大小,并通过紧密的收缩来减少出血。然而,如果子宫不能充分收缩,就会导致出血增多。习惯性流产可能会影响子宫的收缩能力,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2.1.2 多胎妊娠

多胎妊娠使得子宫扩张程度较大,更难以迅速恢复正常大小。因此,多胎妊娠的产妇更容易出现子宫收缩不良,增加了产后出血的风险。

2.2 子宫疾病

2.2.1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子宫疾病,它可以干扰子宫的正常收缩,增加了产后出血的风险。这些肌瘤通常是良性的,但它们的位置和大小可能会影响子宫的功能。

2.2.2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疾病,其中子宫内膜细胞生长在子宫之外的区域,如卵巢或腹腔内。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分娩后子宫无法充分收缩,从而引发出血。这也是一个潜在的原因,需要特别关注。

2.3 子宫破裂

子宫破裂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产后出血原因,通常发生在剖宫产或先前的子宫手术后。子宫破裂可能导致大出血,需要紧急手术干预。这种情况必须高度重视,因为它可以威胁产妇的生命。

三、产后出血的症状

产后出血的症状包括早期症状和晚期症状。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大量阴道出血,产妇可能需要频繁更换卫生巾,同时伴随明显的心率升高。而晚期症状则包括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和虚弱,以及血压下降,可能导致晕厥和意识丧失。这些症状是产后出血的警示信号,需要及时的护理和医疗干预。

四、产后出血的护理方法

4.1 及时监测

4.1.1 观察出血量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产妇的出血量。这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卫生巾的湿度和血块的数量来实现。如果出血量持续增加,应立即采取措施。

4.1.2 监测生命体征

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果心率升高、血压下降或呼吸急促,这可能是产后出血的征兆之一,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4.2 促进子宫收缩

4.2.1 皮肤接触

促进母婴的皮肤接触是一种自然的方法,可以帮助子宫迅速收缩。将新生儿放在母亲的胸部,促进妈妈与宝宝的亲密接触。这有助于释放催产素,刺激子宫的收缩,从而减少出血量。

4.2.2 使用催产素

在医生的监督下,可以考虑使用催产素来增强子宫的收缩能力。催产素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滴注的方式给予产妇。这种方法通常用于严重出血的情况,以迅速控制出血。

4.3 紧急处理

4.3.1 输血

如果产妇失血过多,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来恢复血容量。输血可以提供新鲜的血液和血液成分,以防止贫血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医疗团队应迅速评估血液需求并采取必要的步骤。

4.3.2 手术干预

在极端情况下,如子宫破裂或其他严重子宫出血的原因,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手术可以修复子宫破裂部位,止血并防止进一步出血。这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必要措施,需要医疗团队的紧密协作。

4.3.3 使用止血药物

有时,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止血药物来帮助止血。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减缓血液流动或促使凝血来减少出血量。然而,这需要医生的决策和监督。

五、结语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产后并发症,但通过及时的监测和护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处理。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和症状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降低风险。产妇和医疗护理团队应密切合作,确保产后出血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以保障产妇的健康和安全。最重要的是,产后出血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预防和处理的情况,妇女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应充分了解相关知识,积极参与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工作,确保母婴的安全和健康,创造一个幸福的新生命开始。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