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辐射,很多人会想到1986年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对该事故发生后导致该地区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大幅增加仍心有余悸,对比此次核污染最严重地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揭示儿童甲状腺对辐射更为敏感。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辐射”与我们如影相随,它们对人体是否有害呢?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我们日常接触到的辐射包括手机、微波炉、Wi-Fi这些电子及网络所产生的“辐射”,还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都属于“非电离辐射”,这些非电离辐射处于电磁波谱的低能量端,因其能量低,极少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产生电离,一般不会破坏DNA结构。因此,对这种辐射产品的适度应用,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大可不必谈“辐射”色变。
近20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节节攀升,是否与使用手机密切相关?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1、手机使用与甲状腺癌发生是否有关?
2019年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YaweiZhang带领研究团队发表在《流行病学年鉴》杂志,一项“关于手机使用频率与甲状腺癌发病率的研究”,揭示了长期、更频繁地使用手机的人群罹患甲状腺癌风险明显升高。该团队于2020年发表在《环境研究》杂志上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明:有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突变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手机辐射的影响。这也证明除了手机发出的射频辐射外,遗传易感性在手机使用与甲状腺癌患病风险中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瑞典环境与癌症研究基金会也发起了北欧国家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使用手机与甲状腺癌之间存在关联”。
但以上研究也存在局限性,例如未匹配比较群体的甲状腺病史,未将使用免提、发短信以及使用模式等因素纳入考虑。因此,能否根据该研究结果推定手机辐射与甲状腺癌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2、针对以上研究发现,手机使用与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相关,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如上所述,虽然手机发出是一种非电离辐射,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11年将手机发出的射频辐射列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2B组)[6],并在2019年就是否将射频辐射归类为1类致癌物进行了讨论,但结果仍未明确。这提醒人们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应关注其所发射的射频辐射,可能与甲状腺发病率相关。手机发出的射频辐射可能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变有关;发射的电磁辐射(EMR)不仅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不足,还可能过度刺激甲状腺滤泡细胞,引起氧化应激和凋亡[7]。
此外,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与暴露时间相关。在夜晚过度使用手机与甲状腺癌发病率似乎也相关。2021年,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公共卫生学院QianXiao带领研究团队,在著名的《癌症》杂志上发表“一项有46万中老年人参与、随访时间长达12.8年的调查研究”,发现“那些较高暴露于夜晚人造光者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增加55%”;女性比男性更易患甲状腺癌。其可能机制包括:⑴、昼夜节律被扰乱是甲状腺癌的潜在风险因素;⑵、使用手机时的光线抑制褪黑素分泌从而影响对雌激素的调节,而雌激素介导的途径可能在甲状腺癌发生中发挥作用[8]。
目前,手机作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全“戒”掉几乎是不可能的,那该何正确使用呢?针对以上发现,专家建议短时间接听电话时可以使用耳机,长时间电话交流时建议使用免提,用发短信代替接电话。接听电话时不要将手机放在离脖子太近的地方。儿童和青少年因为正处于发育中,机体对射频辐射更敏感,而且身高和体重低于成人,因而对辐射的吸收比率比成人要高,所以需要更加注意。此外,有甲状腺疾病史的人也应该更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