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也叫胆石症,即发生在胆道系统内的常见疾病,因胆道感染所致。由于肝脏代谢异常、胆道运动功能失常导致胆汁中积累更多固体成分,于胆汁流动速度较慢、胆汁浓度较高的胆囊中形成结石。对于患有慢性胆囊炎者,其发病率较正常人高2~3倍。该疾病常见于≥40岁女性,特别是肥胖、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糖尿病患者群体发病率较高。
引发胆囊结石的因素有哪些?
1.久坐不动:部分工作者长时间在工位上坐着,久而久之便会降低胆囊肌收缩功能,致使胆固醇结晶,诱发胆囊结石。
2.肥胖:食用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糖类食物,易诱发胆囊结石。
3.长期不吃早餐:长期不吃早餐会导致胆汁浓度增加,为细菌增长营造良好条件。
4.肝硬化患者:此类患者体内雌激素灭活能力较低,加之该疾病患者胆囊收缩性不高,导致胆红素水平增高,容易诱发胆囊结石。5.遗传因素:近亲家属中患有胆固醇胆石症者更容易形成此病。
患有胆囊结石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1.多数患者症状不显著,不会诱发胆囊炎,也不会造成梗阻。目前人们健康意识增长,体检频率较高,经检查发现此疾病可叫做无症状胆囊结石。
2.胆绞痛:患病后,患者会出现饱腹感、油腻饮食、睡觉时更换体位次数较多,因胆囊颈被石头堵塞,胆汁无法及时排出,从而形成阵发性加重的右上腹、上腹部绞痛感,并朝着右肩部位置、背部呈放射性疼痛,且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3.上腹隐痛:多数患者暴饮暴食,喜欢食用油腻食物,或睡眠质量较差,经检查误诊为“胃病”,其实为胆囊结石。
4.胆囊积液:胆囊结石长时间嵌顿,胆囊管堵塞时间久但未出现感染,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分泌较多黏液物质,形成胆囊积液,其颜色无色、透明,又叫做“白胆汁”。
5.其他:(1)黄疸:少数情况下会发生此病,胆总管中结石下落,引发梗阻,形成梗阻性黄疸。(2)在Vater壶腹(肝胰壶腹)部中残留结石,胰液被堵塞,引发胆源性胰腺炎。
如何治疗胆囊结石呢?
1.传统开腹手术:此法即将腹部打开从中取出结石,具备一定有创性,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伤害,且术后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此法多治疗胆囊恶性病变者,可扩大手术范围,清扫更多淋巴结。
2.微创胆囊结石手术:此术式具备4点优势:(1)效果佳、恢复进程快。通常术后6~8小时可下床活动,若身体素质良好者,2小时即可下床,正常情况下术后1天可食用流食,在医院输液抗炎治疗2天,基本上3~4天即可出院。此术式开口小,无需缝合便能自行愈合,预后性较佳。(2)安全性更高,疼痛感较低。因该术式对患者机体带来的创伤较小,在胆囊上打0.3~0.5厘米小洞,胆汁、脓液经此吸出后将结石取出,在治疗阶段患者疼痛感偏低,安全性更高。(3)内脏损伤较少。通过该术式,腹腔内会注射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扩大腹部压力,气腹形成,医护人员可在显示屏幕上完整观察内脏情况,对于微小血管也可清楚呈现。此法不仅便于顺利手术,还能减少对内脏、血管的伤害。(4)结石清除率较高。术中利用腹腔镜,扩大手术视野,便于主治医生抽吸胆汁、脓液,提高结石清除率。
3.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该术式针对胆囊结石应用率较高,技术比较成熟。此术式以切除的形式将胆囊结石从中直接取出,确保结石对患者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较小。当前针对急性胆囊炎多以该术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