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儿童便秘,一文便知
2023-09-06 15:44:03
作者:宾广智
作者单位:玉林桂南医院
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问题,通常是指排便困难、排便不畅或排便不规律。便秘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排便频率较低,可能几天或更长时间才排一次便。便秘时,可能感到肠道排便困难而需要更用力,且便秘的便便通常较为干燥、坚硬,可能造成肛门疼痛或裂伤。人们还会感到腹部不适、胀气、胃部胀满等不适。

儿童便秘的原因

儿童出现便秘的原因多种多样,通常是由于饮食、生活方式、心理因素或潜在的医学问题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导致儿童便秘的原因。

1.饮食因素: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如果饮食缺乏足够的纤维,可能导致便秘。喝水不足、食用过多高脂肪或高糖食物都会影响肠道健康,导致便秘。

2.生活方式因素:由于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导致儿童经常使用手机或电脑打游戏,从而缺乏体育活动,这也是影响肠道蠕动,增加便秘的风险因素之一。

3.心理因素:某些儿童在经历重大生活变化、学校压力或家庭问题时会出现如焦虑和紧张的情绪问题也可能导致便秘。

4. 医学问题:甲状腺功能异常也会导致便秘。如果儿童有神经系统疾病,或者正在吃抗抑郁药或镇痛药,药物副作用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引发便秘。有些儿童有家族史上的便秘问题,也有遗传的可能性。

1、儿童便秘的类型

儿童便秘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两大类。1.器质性病变

(1)先天性病变:与出生时就存在的结构异常或发育问题相关的便秘原因,如先天性巨结肠、神经源性肠发育不良、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等。

(2)继发性病变:由其他疾病或情况引起的便秘,如脑瘫、肠梗阻、肛裂等。

(3)代谢性疾病: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电解质紊乱(低血钾、高血钙等)。

2. 功能性便秘

(1)饮食不足:婴儿饮食量不足、膳食中缺乏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水分或长时间饮食不足,都可能导致便秘。

(2)食物成分不当:食物的成分和质量与大便的性质密切相关。食物中过多的蛋白质、不足的碳水化合物、偏食、缺乏蔬菜和纤维素,都可能导致便秘。

(3)肠道功能失常:缺乏按时排便的条件反射、交感神经功能失常、腹肌柔软或麻痹都可能导致便秘。

(4)精神因素:突然的环境变化、精神刺激(焦虑、抑郁等)、排便时的疼痛、对卫生间环境的不适应等精神因素也可以引发短期便秘。

(5)胃肠动力异常:部分便秘患儿可能存在结肠或直肠肛门动力障碍,这可以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从而导致便秘。

治疗儿童便秘的方法

治疗儿童便秘的方法根据便秘的严重程度和原因而有所不同。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是处理儿童便秘的两种常见方法,以下是详细内容。

1.非药物治疗

(1)家庭健康教育:向家长和儿童传授相关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便秘的原因,如何形成排便习惯以及如何维持健康的排便习惯,帮助儿童从小培养健康的排便习惯。

(2)饮食:确保儿童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水分,包括水果、蔬菜、全麦产品等高纤维食物,并鼓励多喝水。减少喝牛奶的量(儿童每天全脂牛奶超过960ml会减慢肠道活动而出现饱胀感,进而影响水和其他纤维食物的摄入量),避免奶酪,酸奶和冰淇淋,肉类,腌制食品的摄入,同时增加体育活动促进肠道蠕动。

(3)生物反馈治疗:可以反复训练儿童形成健康的排便习惯,协调排便动作,可以通过创建有规律的排便时间来实现。

(4)腹部按摩,有助肠道活动,有利于缓解便秘症状,用手掌顺时钟方向按摩孩子的腹部,每日1~2次,每次按摩数分钟。

2. 药物治疗

(1)益生菌:益生菌有助于维护肠道健康。

(2)泻药:泻药包括聚乙二醇和乳果糖等,可以软化便便并促进便便排出。通常由医生开具处方领取。

(3)润滑剂:润滑剂如矿物油可以减少便便的干燥,使排便更容易。

(4)胃肠动力药物:某些情况下,医生在排除肠梗阻、肠套叠等疾病的前提下,可能考虑使用胃肠动力药物来促进肠道蠕动。

在处理儿童便秘问题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对于轻度的便秘,通常通过改善饮食、增加运动、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以及缓解情绪问题等来缓解。如果使用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监督及指导下进行,持续时间可能至少2个月以上。而且,药物治疗应在至少1个月的规律排便后才考虑停药。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儿童便秘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