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预防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很重要
2023-09-01 16:09:20
作者:陈玉寿
作者单位:北流市人民医院

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此,提醒人们,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十分必要。本文将向大众普及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以及讲述筛查方法和诊断过程的重要性。

一、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结直肠癌?

1、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交替腹泻便秘;

2、大便性状改变,便血,粘液便,形状变细变扁;

3、排便费力,有排便感,无大便解出;

4、腹痛,不确切持续性隐痛,腹痛向肛周放射,腹部不适,腹胀感;

5、腹部肿块;

6、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乏力、低热。

二、哪些人属于结肠癌高危人群?

我国指南共识对高风险人群进行了警示,满足以下任意一条即可认为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1.粪便潜血阳性;

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3.以往肠道腺瘤史;

4.本人有癌症史;

5.排便习惯改变;

6.符合以下任意2项: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术,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三、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方法

(1)便潜血试验:这个检查方法简便、费用低,可作为结直肠癌大规模普查的初筛方法。如果您的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则需要进一步做纤维结肠镜检查。便潜血试验还可以检出胃溃疡、结直肠癌、大肠息肉等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大肠腺瘤的癌变率可达10%~20%。

(2)直肠指诊:结直肠癌大多数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75%的直肠癌可以通过直肠指诊发现肿块。如果您的年龄在40岁以上,建议您每年检查一次,尤其在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等症状时,均应做直肠指检。

(3)结肠镜检查:如果您的条件允许,可以从50岁开始,连续3年,每年检查一次。如阴性,以后每4年检查一次。如果您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经直肠指诊无异常发现,应常规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75%~80%的直肠、乙状结肠癌可经乙状结肠镜予以确诊。

四、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过程

1.详细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等,以及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信息。

2.身体检查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检查腹部是否有膨隆、压痛等异常体征。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大便等检查,以协助诊断结直肠癌。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可以观察肠道内壁、周围组织及淋巴结的情况。

5.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可以观察肠道内壁的病变情况,并取组织进行活检。

五、筛查方法和诊断过程的重要性

早期筛查和诊断结直肠癌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通过早期筛查,可以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提高治愈率。同时,早期诊断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为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六、如何预防结直肠癌?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平均年龄比欧美国家早十年,平均为59岁。从预防角度来看,二级预防比较可靠,而且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一级预防是锻炼身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二级预防,是在癌前病变或者有这种可能性时,通过筛查及时发现,及早阻断病情发展。尤其是结直肠癌,二级预防效果比其他肿瘤好得多。这是因为,结直肠癌有75%-80%是从腺瘤转变的,转变过程在十年甚至十年以上,如果中途阻断,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因此,结直肠癌的二级预防非常重要。

此外,结直肠癌早期(I期)治疗更具优势。首先,治疗费用低,且有90%以上的治愈率。如果是II期结直肠癌,不仅治疗费用高昂,且治疗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当然,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既要看分期,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也要看基因突变情况,约30%的I期患者即便行手术切除后仍会复发,治疗效果欠佳。

然而,目前的治疗手段对部分晚期肠癌也有很好的效果,患者不要一听到晚期就选择放弃。

七、总结

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通过了解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方法和诊断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预防该疾病。同时,根据最新指南和建议,制定合适的筛查计划和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因此,大众应该关注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该疾病。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