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空窗期内患者不会出现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就会出现各种症状。如: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皮损症状。随后病毒会渐渐侵犯内脏器官,患者会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当家中有艾滋病患者已成了一个无可辩驳的现实,那就是“到底是谁将艾滋病患者带入家中,或者是用何种方式传播到家中”,这不但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家人更加痛苦。让家人为艾滋病患者撑起一片天,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改变高危行为,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这对艾滋病的防控和维护社会的稳定都是有益的。
刚开始和艾滋病患者相处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一起吃饭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与艾滋患者同住最大的风险并不在于其是否会导致家族内的艾滋病感染,而在于正常人体内携带的细菌,是否会导致艾滋病患者出现机遇性感染,引起重症。
与艾滋病人一起生活注意事项
与艾滋病患者同住,不仅需要防止艾滋病患者在家中传染,而且也可以防止艾滋病患者受到细菌的侵染。保护措施包括:
第一,艾滋病的传染方式以性传染为主,所以在性交的时候必须戴上避孕套,而且要尽可能地降低性行为的次数。
第二,艾滋病也能经血传染,所以,在家中与艾滋病患者打交道或照料艾滋病患者起居时,一定要注重对艾滋病患者的肌肤及黏膜的完整的防护。如果没有皮肤或黏膜的破损,艾滋病很难侵入体内,所以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是不会被感染的。假如皮肤有损伤,在清理艾滋病患者的排泄物和污物时,要佩戴手套,但是在很多时候是可以不佩戴的,比如进行普通的室内卫生清洁工作,给患者喂食等。
第三,艾滋病不会经由食品及食具传染。患者或受感染患者可与家庭成员共进膳食,但患者应分别用不同的食具,注意保持卫生,并且定时消毒;艾滋病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避免各类机会感染。
第四,女性在生理周期使用的卫生巾、阴道内用的棉条、卫生纸、医用纱布、敷料等都要放进一个塑料袋里焚烧,而不能当作废物处理。尤其要注意不要被艾滋病患者所使用的注射器针所刺破,因为那些针上会带着艾滋病病毒。用完的针筒,要放在有厚皮的容器里,例如一个宽嘴的塑胶瓶子里,累积到装满一瓶子就烧掉。
第五,鼓励戒烟戒酒。长期酗酒会破坏肝细胞,还能减弱人们的抵抗力,容易感染结核病、细菌性肺炎等机会性感染。有研究发现:酒精会增加艾滋病的复制,从而加快AIDS进程;酒精会损伤胃黏膜,诱发急性胃炎;酒精还可能与药物发生化学作用,产生毒性反应。
行为干预
1.性传播行为干预。明确调查对象中性传播高危人群(含异性或同性传播);针对该类人群,需要实施行为干预,以艾滋病健康教育、安全套正确使用方法、定期对研究对象发放安全套为主。此类人员十分特殊,因此可以选择针对性的健康宣教,阐述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及危害、预防控制的主要措施,并向患者提供免费的安全套。
2.血液传播行为干预。明确调查中血液传播高危人群。对于这类人群来说,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力度需要加强,并邀请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吸毒人员配合进行宣教工作;此外,公安机关也需要重点管控血液传播高危人群,并借助医院的诊断机制来调查干预血液传播高危人群;强调污染注射器需要在第一时间更换,定期开展防治措施;公安机关强制戒毒为主,需要配合戒毒所开展艾滋病的健康宣教;开展血液传播途径预防措施讲解,强调安全套的重要作用,并给予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