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死,也叫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主要发生在心脏的肌肉部分。心肌需要氧气来正常工作,但当心脏的冠状动脉遭受阻塞,氧气无法顺利供应时,就可能发生急性心梗死。急性心梗死的症状通常包括剧烈的胸痛,可能向左臂、颈部或背部辐射。同时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出汗过多和呼吸急促等不适感觉。当出现上述情况时,需要立即就医,因为每分每秒都很重要。
急性心梗死该如何护理?
1.要点一:注重时间管理。急性心梗死时,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心肌(心脏的肌肉)需要持续供应氧气来维持正常的功能。当冠状动脉(供应心脏氧气的血管)遭受阻塞时,氧气将会供应中断,心肌也就会受损。如果在出现症状后就立即呼叫急救,治疗的成功率也会明显提高。相反,如果耽搁救援时间,那么心肌受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2.要点二:持续关注患者情况。首先,要特别留意胸痛。急性心梗死的典型症状之一是剧烈的胸痛,通常位于胸骨后面。这种疼痛可能会感觉像一种持续的沉重压力,也可以伴随着刺痛或灼烧感。关键是胸痛通常不会因休息或改变体位而缓解,而且可能会向左臂、颈部、下巴或背部辐射。如果患者报告胸痛,要认真对待,因为这可能是急性心梗死的警示信号。
其次,要关注呼吸急促。急性心梗死可能导致心脏泵血效率下降,使身体供氧不足,这会引起呼吸急促。患者可能会感到呼吸困难,感觉无法正常呼吸,这是因为体内氧气供应不足。呼吸急促通常是急性心梗死的一种常见症状,需要特别关注。最重要的是,如果症状有任何加重,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这可能包括胸痛变得更加剧烈、呼吸急促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感觉,如恶心、呕吐、冷汗等。这种情况可能表明心肌受损的程度在增加,需要更迅速的干预。
3.要点三:抗凝。抗凝治疗需要仔细的剂量控制,因此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或部分凝血时间(PTT)非常重要。根据监测结果,医生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以确保维持在安全而有效的范围内。此外,抗凝治疗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评估患者是否出现任何出血迹象,如鼻血、消化道出血、淤血等。特别关注头部和消化系统出血的征兆。需要强调的是,抗凝治疗需要密切监测,因为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响应进行调整。出血是抗凝治疗的潜在风险,所以医生会定期检查患者的血液参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要点四:氧气管理。首先,护理人员需要检查氧气设备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行。比如确保氧气气瓶充足,气流控制器正常工作,面罩或鼻导管适当清洁和消毒,以防止感染传播。其次,使用脉搏氧饱和度仪(pulse oximeter)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这个小设备可以夹在患者的指尖上,快速、无创地测量血液中氧气的含量。护理人员需要确保血氧饱和度维持在安全水平,通常应保持在95%以上。护理中根据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结果,护理人员需要调整氧气流量,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氧气。通常,氧气流量会根据医嘱设置在每分钟升空量(L/min)上,以满足患者的需要。同时,还需要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急促、呼吸更加轻松、面色恢复正常等迹象。这有助于确定氧气治疗的效果。
5.要点五:药物使用。护理人员应按照医生的处方和医嘱准确给予患者药物,这包括阿司匹林和硝酸甘油等药物。给药后要留意患者的服药情况,如阿司匹林会导致胃肠道不适或出血。如果患者不适感十分明显,应立即通知医生。而硝酸甘油使用后则会有几率出现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或轻度头痛,但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减轻,需要提前向患者说明。
总而言之,急性心梗死的护理需要专业医疗团队的协作,其护理目标是保护心肌、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以及制定长期康复计划。同时,护理中也应该关注患者的个体条件,及早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康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