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隐睾对健康有哪些影响?
2023-09-01 10:44:44
作者:李国庆
作者单位:北流市人民医院

隐睾,又称隐藏睾,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下降至阴囊的一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据研究,隐睾的发病率为1.3%~4.9%,在新生儿和婴儿中的发病率较高。尽管大部分隐睾症患者在出生后一年内自发缓解,但仍有约15%~30%的患者病情持续存在,并可能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了解隐睾对健康的影响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隐睾的定义、症状及治疗方法

(一)、隐睾症的定义

隐睾症,也称为睾丸固定或睾丸未降,是一种常见的男性先天性疾病。正常情况下,睾丸在胎儿发育过程中会从腰部下降至阴囊。然而,在隐睾症患者中,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下降,导致阴囊内只有一个睾丸,而另一个睾丸缺失或位置异常。

(二)、隐睾症的症状

1.病人主诉阴囊空虚,触摸阴囊仅有一个睾丸。

2.体检发现患侧阴囊空虚,阴囊内未触及睾丸。

3.患侧阴囊触诊时,睾丸位置偏高,位于腹股沟管内或腹腔内。

4.可能会伴有其他泌尿系统异常,如尿道下裂、肾积水等。

(三)、隐睾症的最新治疗方法

根据最新的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指南,隐睾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药物治疗:近年来,药物治疗在隐睾症治疗中逐渐受到关注。研究表明,1周岁内患儿可使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促进睾丸自行下降。药物治疗的优点是避免了手术带来的风险,但需要一定的治疗周期。

2.手术治疗:对于仍不能自行下降的隐睾症患者,手术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且需2周岁内完成手术,否则易导致生育能力下降。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目的是将睾丸复位至阴囊或阴茎根部。手术治疗的优点是效果明显,但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

二、隐睾对健康的影响

1.生育能力:隐睾症患者生育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研究显示,单侧隐睾症患者生育能力下降约20%~30%,双侧隐睾症患者生育能力下降约50%~60%。这可能与睾丸位置异常导致精子发生障碍以及温度升高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2.性发育:隐睾症患者性发育也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精子发生障碍、性激素分泌减少等。研究显示,隐睾症患者血清中雌二醇水平升高,睾酮水平降低,这可能导致患者性发育异常。

3.心理健康:隐睾症患者因生殖器官异常而易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研究显示,隐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且心理压力较大。

4.其他影响:隐睾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泌尿系统问题,如肾损伤、尿路感染等。此外,由于睾丸位置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睾丸扭转、睾丸损伤等并发症。

三、如何早期发现隐睾?

为了早期发现隐睾症,家长和医生需密切关注以下几点:

1.观察睾丸位置:家长在给孩子洗澡或换尿布时,可观察睾丸的位置和大小。如果发现睾丸未降至阴囊,应及时就医。

2.体检:医生在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全面体检,包括检查睾丸的位置和大小。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家长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3.超声检查:对于可疑的隐睾症患者,医生可进行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超声检查不仅可以确定睾丸的位置,还可以评估睾丸的形态和大小。

四、如何预防隐睾?

1.饮食调节:饮食与隐睾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最新指南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蔬菜、坚果等。此外,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也与隐睾症的发生相关,应尽量避免。

2.运动锻炼:孕期运动锻炼对于预防隐睾症有一定的帮助。最新指南推荐孕妇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以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肉的力量,有助于胎儿睾丸的下降。

3.避免过早分娩:早产儿发生隐睾症的风险较高。最新指南建议孕妇尽量延长孕期,避免过早分娩,有助于胎儿睾丸的正常发育。

4.遗传因素:隐睾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最新指南建议有家族史的孕妇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了解胎儿是否存在隐睾症的风险。

五、结论

隐睾症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可能对患者的生育能力、性发育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和医生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睾丸位置和大小,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不能自行缓解的隐睾症患者,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也是治疗的重要方面。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