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手外伤清创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023-09-13 09:58:40
作者:牟光普
作者单位: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卫生院

手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器官,而在很多时候,手都没有过多的保护,这也大大增加了手部受伤的几率。当手部出现外伤时,如何进行处理和治疗呢?这里对手外伤清创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1手外伤是什么?

手外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损伤,包括了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可能出现损伤的结构有很多,如指甲、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手外伤会在不同程度损害手部功能,需要及时进行诊治。

依照损伤的类型,可以将手外伤分为两种,一是闭合性损伤,原因包括擦伤、摔伤、撞击伤、压砸伤等,二是开放性损伤,原因有切割伤、咬伤、撕脱伤、爆炸伤等。

2手外伤清创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在出现手外伤后,需要做好早期清创,这也是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举措。应该尽量争取时间,越快情况越好,尽量在受伤后8小时内对伤口进行清洗和修整,将严重受损失去活力的组织切除。初期的清创处理应该尽量做到完善,避免给后期处理造成困难,又或者出现不应该出现的后遗症。那么,在手外伤清创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2.1彻底清理

手外伤清创时应该做到彻底清理,因为不少手外伤的伤口存在有严重污染,一些泥沙、碎石或者其他异物会进入到伤口内部,需要在清创时将伤口彻底清理干净,以避免出现后续感染的情况。如果伤口不是很严重,主要是对伤口的灰尘和污染物进行清理,然后使用双氧水或者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再使用酒精或者碘伏实施二次清创,如果必要,也可以口服一些抗生素类的药物来避免伤口感染。在伤口不是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不建议进行包扎,可以在清创止血后让伤口自然晾干,这个过程中应避免伤口沾水。

2.2扩大伤口

如果外伤的伤口较为狭窄,无法进行有效处理,必要时可以将伤口适当扩大,确保内部损伤可以充分暴露出来,以确保不会出现伤口清理不全面的问题。在扩大伤口时,应该结合手部的解剖特点,避免损伤重要组织,更不能产生会对手部功能产生妨碍的瘢痕。一般来讲,手掌的伤口扩大应该沿皱纹方向进行,手指的伤口扩大则应该选择侧面而不是指腹位置。

2.3清除失活组织

如果在伤口位置存在有已经确认坏死的失活组织,在进行清创时应该将其去除,这样才能刺激新组织的生长,推动伤口的快速愈合。应该结合手外伤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清创策略,例如,在表皮部位,清创时应该尽量保守,以确保伤口表面有足够的软组织覆盖。在肌肉、筋膜位置,如果存在有被污染或者失活的组织,应该做到彻底清理。另外,对于比较重要的结构,如血管、神经、肌腱等,应该对清创的程度进行限制,将可用部分尽量保留。

2.4止血处理

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手外伤,需要到医院通过清创手术进行处理,为了对出血进行控制,需要做好止血工作,一般是在上臂的最上端绑扎止血带。如果无法对肌肉和局部的血液流动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则不能盲目使用止血带止血,以免影响正常组织的血液供应。

2.5皮肤缝合

消灭创面是手外伤清创处理的一个关键内容,在预防感染,减轻污染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闭合方法。在临床上,根据是否存在有皮肤缺损、皮肤缺损程度和深度等,可以选择的缝合方式有直接缝合、游离植皮、局部皮瓣、皮管成形等。

2.6后续固定

部分手外伤为了避免因为活动导致二次创伤,确保伤口快速愈合,需要对手部进行固定,而这一环节,除非存在有特殊需要,否则不能将手指固定在伸直或者过于弯曲的位置,正确的做法是将其固定在手的功能部位,拇指中度外展同时保持微屈,其他四指略微屈曲,表现为半握拳状。这样即便是之后部分手部关节出现了强直的情况,因为强直角度为功能位,配合其他关节的代偿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手部功能。

2.7日常护理

如果手外伤比较严重,医护人员在清创后进行了局部包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换药,由医护人员对伤口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在伤口恢复期间,应该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尽量减少伤创肢体的活动,同时加强饮食控制,避免摄入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以确保局部组织能够快速生长愈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