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高血压的日常护理,牢记3件事,比吃药还重要!
2023-10-13 20:55:06
作者:秦绍芬
作者单位:桂林市妇幼保健院
目前,我国的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跟年龄同比增长,男性高于女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使心脏需要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功能,高血压还可诱发脑血管疾病、肾病、冠心病、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等。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血压,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关于高血压患者的日常护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高血压患者们更好地控制血压。

高血压的定义: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疾病,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高血压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一般高血压在临床上通常可分为以下3级:

1.高血压1级:收缩压在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在90-99mmHg。

2.高血压2级:收缩压在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在100-109mmHg。

3.高血压3级: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高血压的常见病因:

1.遗传因素:高血压病有明显的家族史。如果您的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您患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2.饮食因素:摄入过多的盐会导致血压升高。此外,饮食中缺少水果、蔬菜和其他健康食品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心理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如果您经常感到精神高度紧张和压力过大,您应该考虑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帮助。

4.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会导致体重增加和血压升高。每周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压。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利尿剂,会使血压升高。如果您正在服用这类药物,您应该告诉医生有关您的健康状况和药物使用情况。

6.其他因素:年龄、性别、饮酒、吸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如果您认为自己可能患有高血压,请尽快咨询医生并接受治疗。

高血压疾病会造成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下降及损害,除了临床治疗的方法外,自身的护理也很重要,高血压患者要牢记以下3件事,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应该以低盐、低脂、高纤维为主。尽量少吃加工食品和含有大量添加剂的食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和全麦面包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要限制饮酒和戒烟,因为这些都会对血压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增加钾摄入量,钾可以促进钠的排出,有助于降低血压。建议每天摄入足够量的钾,含钾丰富的水果有:香蕉、哈密瓜、樱桃。芒果等;,含钾丰富的蔬菜有:苋菜、空心菜、海带,胡萝卜、香菇等。还要减少脂肪摄入量,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应尽可能减少脂肪摄入。建议选择低脂肪的蛋白质来源,如、鸭肉、鸡肉、鱼类、豆类等;限制饮酒,饮酒过量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应尽可能减少饮酒。

2.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体重可以有效地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应该注意饮食和运动,以保持健康的体重。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高血压常常与心理压力有关,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非常重要。高血压患者应该学会减压,放松身心,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练习、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定期监测血压

高血压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下来。根据记录的结果,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等措施。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应该每天定时、定体位、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下来,如果发现血压有升高趋势,应该及时就医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结束语

总之,高血压的日常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该注意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调整。同时,定期监测血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通过以上介绍,能够帮助更多高血压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和改善生活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