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南
2023-10-13 15:42:36
作者:李丽丹
作者单位:灵山县人民医院
近年来,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越来越多,并且这一疾病 呈现年轻化趋势,如何做好糖尿病的管理和预防也成为当 前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在糖尿病的管理中,除却药物治疗 外,科学运动和饮食干预是最主要的手段,而且做好运动 管理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还能够避免糖 尿病并发症的产生,所以如何做好运动管理也是很多糖尿 病患者比较关心的内容。以下我们就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论述,以供参考。

运动对糖尿病的好处,你了解吗?

1.控制血糖水平: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 度,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的效力,从而帮助控 制糖尿病。

2. 促进体重管理: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减轻体 重,控制体脂肪百分比。适当的体重管理可以帮助控制血 糖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改善心血管健康: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 风险,而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 生率。

4.增强心肺功能: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 的耐力和体力,改善疲劳感,并减少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的 风险。

5.提高心理健康: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提 升心情,改善心理健康。

糖尿病患者运动指南,有效帮助改善血糖!

科学运动对于糖友管理血糖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 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结合自身情况科学运动,以改善 血糖水平。具体运动形式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1.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对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控制血 糖水平、管理体重以及提高心血管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 应做到每周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每周 75~150分钟剧烈有氧运动。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 包括快走或慢跑(帮助增强心肺功能、控制体重和改善血 糖水平)、游泳(水中运动可以减轻关节负担,并提高心肺 功能)、骑自行车(锻炼腿部肌肉、提高心肺功能)、爬楼梯 (锻炼大腿和臀部肌肉,并提高心率)等。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水平,以便及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

2.抗阻训练

抗阻训练也称为抗阻力训练或重力训练,通过使用外 部重量或自身体重来提供阻力,以增强肌肉力量、耐力和 功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抗阻训练可以带来多种好 处,包括改善血糖控制、提高代谢健康、减轻体重、改善心 血管健康和增强骨骼健康。抗阻训练可以通过使用自身 体重、弹力带、哑铃、杠铃等器械进行,或者以体重作为阻 力,包括靠墙深蹲、坐姿抬腿等,建议每周进行2~3天的 抗阻训练,每次完成 1~3 组动作,每组动作重复 10~15 次。

3.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关节活动度,并 降低受伤风险。例如可以进行全身的拉伸运动,对于常见 的紧绷部位,如大腿后侧、腰部和肩部要特别注意,每个拉 伸动作应该持续15~30秒,并重复2~3次。或者尝试参 加瑜伽课程,瑜伽中的不同姿势可以提高柔韧性和平衡 感,选取适合自己的瑜伽动作,避免过度拉伸。注意,在进 行任何柔韧性训练时确保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对肌肉的控 制,此外要注意训练的适度性,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

关于糖尿病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你需要掌握

1.咨询:在开始运动前,糖尿病患者应该咨询医生或 其他专业人员的意见,了解自己适合的运动类型和强度。

2.监测血糖水平:在运动前、中、后要监测血糖水平, 确保在安全范围内。如果血糖过低或过高,应及时采取措 施。

3.适量运动:选择适度的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剧烈 运动或长时间运动造成血糖波动,可以选择散步、游泳、瑜 伽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

4.饮食调整:在运动前需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来补充能量,同时在运动后也需要补充一些蛋白质和碳水 化合物,避免剧烈运动后的低血糖。

5.持续监测:在运动过程中,患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身 体反应和症状变化,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心律不齐等症 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咨询医生。 总的来说,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运动来改善血 糖控制,但需根据个体情况定制运动方案,并始终保持谨 慎和监测。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