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骨折多为外界直接暴力冲击,从而造成手部旋转损伤、挤压伤,另外,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也容易因较小外力或长期劳损诱发病理性手部骨折。手指骨折占全部骨折发病率的14.76%,占上肢骨折发病率的12.5%,故手部骨折患病率较高,可发生于多个年龄段,且确诊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指骨折患者预后多发生关节活动受限、僵硬的症状。若未能及时对手指骨折患者提供相应的预后措施,随着病程的推移,患者手指功能恐难以完全恢复至骨折前水平。本文主要针对手指骨折恢复后关节僵硬的干预方式进行探讨,望能为相关医学从业者及手指骨折患者提供康复建议参考。
关节活动:临床实际工作中,因手指骨折患者骨折程度、身体素质等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患者骨折治疗后1~2周前往医院进行影像学检查,若患者骨折愈合良好则可从关节活动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锻炼。关节活动具体包括: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放松身体,集中精力于患手,按照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示意患者尝试自行屈曲手指关节,若患者未能屈曲至最大角度,则由护理人员以外力辅助患者增加屈曲角度,同时需保障屈曲角度在患者承受范围内,每根患指应保持约10s的屈曲时长,随着患者关节活动能力的恢复,逐渐降低外力辅助频次,直至患者可不依靠他人帮助自行完成屈曲,每日练习1~2次,每次练习时长不超过15分钟。
肌肉锻炼:手指肌肉主要包括骨间背侧肌、指伸肌腱等,虽然肌肉量相对较少,但若想摆脱患者手部活动受限的问题,使手部功能趋于骨折前水平,则需要进一步的手部肌肉协调锻炼,具体包括:锻炼初期,护理人员利用铅笔、筷子等生活常用物品作为练习道具,耐心指导患者拇指、食指等指关节抓握道具的正确姿势,并让患者逐渐施加力度,指导患者正确的用力方向,配合手指各处关节的内外旋、屈曲,使患者感知力度的改变对操作物品的影响,鼓励患者在锻炼过程中不断调节力度,每日锻炼2~4次,每次锻炼时长约20分钟,注意劳逸结合,以患者感到轻微发汗为宜。
局部熏洗:随着中医理疗理念逐渐渗透各种疾病的康复干预中,中药熏洗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科、骨科等患者的日常保健,可活血通络,缓解疼痛,温经散寒,促进药效透皮吸收,所以,对手部骨折的局部熏洗,可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具体操作方法为:准备同等剂量的威灵仙、红花、川椒、丹参、海桐皮等活血舒筋的中药材,置于100℃的水中浸泡,在水中加入适量白醋,其中总药量、水、白醋的比重为1:100:30,当水温降至约80℃,将患者骨折手指置于水汽上方进行药熏,待水温降至约50℃,将骨折手指置于盆中浸泡约半个小时,每日以此方式熏洗2次。
手部按摩:按摩作为疏通经络的常用手法,具有操作简便的特点,通常无特殊干预条件,具体包括: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以适宜的力度从骨折手指远端以掐捏、揉按等手法,按摩手指骨折患者手部,在按摩过程中缓慢增加按摩力度,直至按摩发热后停止,每日按摩1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
手指骨折患者预后多发生关节活动受限、僵硬的症状,若任由症状发展,患者手指功能恐难以完全恢复至骨折前水平。本文主要列举了关节活动、肌肉锻炼、局部熏洗、手部按摩等手指骨折患者关节僵硬后的应对方法,以促进患者关节正常屈曲,尽快恢复手部肌肉协调能力,活血通络辅助骨骼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