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受伤的情况,尤其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身体机能的下降,受伤后非常容易造成软组织挫伤,更严重者会造成骨折。前者经过处理后可在一定时间内自我恢复,后者就需要到医院检查治疗了。那么如果中老年患者发生骨折后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同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详细说说。
中老年患者骨折时该怎么做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中老年人如果感觉自己身体某个部位发生骨折,第一时间应该保持冷静,不能太慌张,刺激过大容易引发脑血管或心血管疾病。
合理的放置身体受伤部位,尽量减少骨折带来的痛感,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骨折处造成移位,减少骨折处周围的血管神经的损伤。
如果中老年患者带有骨折症状的表现,需要尽快联络医护人员将其送往附近医院。如果中老年人发生骨折的部位在脊柱或下肢骨,需要用担架将人抬起,平卧搬运。脊柱受伤的中老年患者,我们在搬运时一定要注意将其水平抬起,不能让他处在弯腰的状态下搬运,容易伤到脊髓。
如果受伤后周围没有能帮助自己的人员或工具,请及时拨打120,急救中心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
骨折后应该注意些什么
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乐观的心态会让康复治疗变的事半功倍,对身体愈合和防止并发症的产生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保证个人卫生,加强饮食的丰富性。充分的营养摄入绝对是骨折愈合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饮食上除了要吃肉、蛋、奶外,还需要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及适当的粗粮,确保多种维生素的摄入。这么做的好处还能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对于糖尿病中老年患者还是需要注意血糖的控制。
科学合理的使用止痛药。止痛药物对中老年骨折患者是必要的,但要看好用量和方法。如果骨折部位发生肿胀,可以立即采用冰敷48小时,这样也能减轻疼痛感,同时起到消肿的作用。
可以自己科普一下骨折后身体是如何复原的,骨折愈合的根本方法就是骨折面端有着自我愈合的能力,通过加速血液供应,将骨折处固定就可以实现。很多中老年人通过电视或网络获得的一些信息,想用“接骨神药”恢复,其实是不科学的。
坚持功能性锻炼。科学合理的锻炼能增加静脉血管的回流,还能防止肌肉粘连。这样就不会发生关节僵硬,下肢静脉血管的形成。肌肉的不断伸缩运动可以有效减少水肿情况的发生,加速了血液循环,这是对骨折愈合产生积极作用的。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医生指导下运动恢复。
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
骨折经常会伴随着疼痛感,会降低我们的胃口。所以,在骨折期间的饮食还是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好消化、好吸收的食物,像青菜、鸡蛋、豆制品、瘦肉和水果等等,制作方法也要以清蒸、炖或煮为主,尽量不要进食油性过大或酸辣的食物。
骨折2~4周时,患者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对骨折后的情况有所适应,疼痛感会减弱,淤血肿胀的部位已被身体大部分吸收。在饮食上应该从清淡转换成适当的营养丰富,这样才能让骨骼愈合更迅速。初期可以吃一些骨头汤、蛋类、鱼类这种能补充更多维生素、蛋白质和钙的食物,同时也不能减少蔬菜中维生素C的补充,这能加快伤口愈合。
骨折5周以上时,骨折部位的肿胀基本都被身体吸收,骨痂已向骨组织转化。中老年患者的胃口完全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可以多食用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比如参鸡汤、猪骨汤、羊骨汤、炖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