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约90万例新发肝癌患者,其中接近一半来自中国,而我国约90%肝癌患者具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背景。肝炎顾名思义,就是肝脏出现了炎症。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酒精、药物、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功能受到损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肝炎那些事儿。
肝炎的分类
病毒性肝炎: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类肝炎,传染性强。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型。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肠道传染,病毒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可形成大流行,为急性肝炎,不会发展为慢性,也不会引起肝硬化,并且患病后有终身免疫力。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均通过血液传播,少数也可因密切接触病人的唾液、精液、乳汁等感染,如夫妻之间、母婴之间的相互传染。乙、丙型肝炎可转为慢性,约42.6%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非肝炎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后所致的肝脏损害,预后良好。酒精性肝损害:大量和长期喝酒,肝脏负担过重,会导致肝细胞损伤,发生肝细胞的坏死和炎症。
药物性肝损害:顾名思义,此型肝炎与药物有关。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药物的毒性作用,如多种抗癌药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另一种与病人的特异性体质有关,也就是说,某一类人服用某种药后会发生肝损害,发生率较低,但无法预测。有青霉素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体质的病人应慎用或避免使用磺胺、对氨基水杨酸等药物,以免发生肝损害。
自身免疫性肝炎:此病发生率较低,不常见。
病毒性肝炎的知识
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如甲肝和戊肝,另一类主要经血液、体液、母婴传播,如乙肝、丙肝。
病情发展:甲肝与戊肝属于急性肝炎,不会慢性化,愈后较好;乙肝、丙肝、丁肝会演变为慢性肝炎。
发病率:在我国,乙肝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甲肝,继而是丙肝,丁肝、戊肝比较少见。
疫苗:甲肝、乙肝已经有疫苗,其余疫苗正处于研制阶段,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世。
主要感染人群:甲肝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主要以儿童为主;戊肝,20岁以上的青壮年人发病率最高;丙肝、乙肝,凡是有过输血史、做过血透,文过身、文过眉等,与其传播途径相关的,都可能被感染。
能否母乳喂养:乙肝有明确的母乳喂养指南,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甲肝、戊肝在急性期过后,可以母乳喂养;丙肝没有喂养指南,建议不进行母乳喂养。
肝炎的防治
预防感染:由于肝炎患者,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极易受到各种疾病的感染,一旦感染会使原已稳定的病情再次恶化,所以肝炎患者要根据季节、温度、环境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科学用药:肝炎治疗过程较慢,让一些患者和家属很是烦恼,急需寻找一种“特效药”,看到市场上有宣传的药物就会购买,这样不仅增加了肝脏的负担,还会导致病情恶化,因此,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不可乱投医。
劳逸结合:实验证明,卧床休息时的肝血流量,要比站立的时候多40%。卧床休息能充分提供肝细胞再生修复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肝炎患者要多休息,随着病情的好转,适当增加活动量,但也不要过于劳累。
定期复查:对于肝炎患者来说,复查非常重要,因为医生正是通过定期复查才能及时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