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就是人们所说的脑梗死,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脑部血液循环受阻、缺血、缺氧,致使部分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软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的中老年人是最常见的好发人群。一部分患者在安静状态或者睡眠中发病,还有部分患者在发病前表现出短暂性脑缺血。临床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的面积和梗死的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偏瘫、偏盲和偏瘫感觉障碍,也可能出现语言功能受损,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和共济失调,发病严重的患者会引发脑疝,危及生命。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理机制
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是指患者脑梗死后在颅腔内有出血,出血部位在梗死灶内,也可以在梗死灶的远隔部分,这是一种急危重症。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率为8.5%~30%,其中1.5%~5%为有症状的。临床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在脑血管闭塞期间,由于缺血和缺氧,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细胞之间的连接被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缺血会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破坏正常血管壁的完整性,导致血-脑屏障功能和血管自我调节能力受损,血细胞更容易从血管中外渗;侧支循环的开放导致再灌注后脑出血。因此,血-脑屏障的破坏对出血性转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
缺血性卒中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轻度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可以继续维持内科治疗,但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变化,甚至发生脑疝,则必须接受外科治疗。通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临床研究发现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栓塞是出血性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抗凝治疗和年龄等也是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出血性转化所表现出的是出血性疾病,但其发病基础是脑梗死,所以存在出血和凝血的矛盾,因此,治疗上必须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必须注意以下内容。
调整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物的用量,必要时予以停用,以免加重围术期的出血情况。
手术治疗以降低颅内压为治疗原则,因此,应充分考虑血肿的体积、梗死组织的体积和脑水肿的程度,以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之后再考虑是否进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围术期可予以患者适量止血药,但必须控制使用时间,避免因长期使用再次引发脑梗死。
手术治疗时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组织脆弱,容易受损,在清除血肿的过程中还可能会造成新的出血伤口,新伤口渗血又会导致新的血肿发生。
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神经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受损,恢复期漫长,患者及家属必须做好对术后各种并发症的预防。
出血性转化治疗期间必须严格控制患者血压,缺血性卒中患者自身的血管条件较脆弱,血管较为狭窄的患者需要较高的血压维持,以此来维持颅内灌注或保持侧支循环。降压控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缺血的危险,一般将血压降至160mmHg以下,以避免灌注不足,对于血管完全再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一般将收缩压控制至140mmHg以下。
对于静脉溶栓患者做好神经系统评估,在溶栓初期2小时内每15分钟评估1次,在溶栓中期4小时内每30分钟评估1次,在溶栓后期每1小时评估1次,直至溶栓后24小时。研究发现脑出血症状大部分发生在溶栓治疗的24小时内,死亡很可能发生在溶栓前12小时。
总体来说,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是一种严重的特殊性脑出血疾病,与其他类型的脑出血相比,患者再出血的风险更高,围术期治疗和患者康复的难度更大,值得临床关注。
缺血性卒中患者日常预防要做到严格管理自己的饮食结构,均衡饮食:高血压患者做到低盐饮食;高血脂患者减少动物内脏、海鲜等高胆固醇食物的食用,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同时,缺血性卒中患者平时要适当运动,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机体的免疫功能,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