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科普
热点排行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相关知识
2023-02-23 12:27:30
作者:龚光
作者单位: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可发生在全身各条动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局部综合性表现,其危险因素包含但不限于高龄、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由上述危险因素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内膜脂代谢异常、血管内膜及中膜增生变厚,导致管腔狭窄,甚至血栓形成,引起远端肢体缺血,甚至坏死。此病大多数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而且男性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那么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症状,需要怎么治疗呢?下面就详细讲解一下。

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症状

局部缺血。动脉硬化性闭塞比较隐秘,而且进展也比较缓慢,早期患肢会出现温度降低、怕冷发凉、肢体倦怠乏力等表现,进一步发展,会出现行走一定距离的路程,出现肢体疼痛无力,通常需短暂休息之后症状就可以缓解。随着病程的发展,行走出现疼痛无力的距离逐步缩短,需要休息的时间逐步延长。肢体颜色也会显得苍白或者是发绀,这些都是肢体由轻到重的局部缺血的表现。

营养障碍。营养障碍后症状会逐渐地加重,出现持续性肢体疼痛,夜间病情会更加的剧烈,表现为抱膝难卧、彻夜难眠、痛不欲生。此时皮肤的温度也会明显降低,皮肤也会变得干燥,甚至小腿肌肉也会出现萎缩,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的情况,这个时期动脉病变以器质性缺血变化为主,肢体濒临坏死风险。

坏死。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继续加重,患肢的趾(指)端也会出现干瘪、坏死、溃疡等,疼痛肿胀的症状也会慢慢地加重,导致患者不能入睡,而且身体也会逐渐地消瘦,出现贫血的情况,如果持续下去还有可能会引发感染,出现湿性坏疽、高热、烦躁等症状,坏死的肢端已失去生机,不能存活。

需要怎么治疗

基础治疗:首先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比如饮食上要低盐低脂,减少胆固醇以及动物性脂肪食物的摄入;戒烟,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性闭塞的进程,也会加重症状;增加运动量,特别是步行锻炼;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调理血糖,降血脂等引起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如果肢体有局部缺血症状,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等,扩血管药物如西洛他唑,盐酸沙格雷酯,贝前列素钠等,但不可盲目的服用,需要咨询血管外科医师,避免延误治疗而加重病情。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如果患者步行距离已经<200m即出现肢体疼痛,或在药物治疗后,肢体缺血症状影响其正常生活,咨询血管外科医生,会建议通过微创血管穿刺操作,通过导丝导管技术,闭塞病变血管,清除血管内阻塞内容物,通过球囊、支架技术,再通肢体自身血管,从而恢复肢体远端的血供,达到改善缺血症状,挽救肢体的目的。目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已经为动脉硬化闭塞的首选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通过开放手术,行动脉内膜剥脱、取栓、人造血管、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手术重建肢体血流,虽然创伤大,但是疗效好、费用低,仍然是经典的外科治疗手段。针对坏死的残端肢体,需要进行扩创,创面修复重建,甚至截肢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识别,早期治疗,延缓甚至阻断病变进展,尽早改善肢体血流灌注,改善症状,挽救肢体是其治疗的根本目的。如果有上述症状,尽早咨询血管外科医生,做好个人健康管理,此病仍然可防可治。我们一定不要等到肢体坏死了,再去求医,这时即使再通血管,也免不了肢体缺失的风险。老年患者一旦截肢,其1年生存率还不足50%。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