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脑出血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加,而且发病较急,病情危重。所以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当保持稳定的情绪,并适时卧床休息。注意预防和预防感染,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吸收充足的营养物质以及排泄的顺畅。在恢复期要注意适当的运动,以利于身体的恢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并发症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尽早恢复。
什么是脑出血
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一种很常见的脑损伤,多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该种疾病多见于50多岁的中老年患者。脑出血是由脑内血管断裂所致,其病因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异常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原因所致,常于运动时突发,临床上脑出血发病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危重、死亡率极高的特点。所以,加强对脑梗死病人的肺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是临床护士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脑出血的致病因素
高血压、动脉硬化、出血性疾病史、先天性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异常等;诱发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大小便过度等;吸烟、肥胖症、有家族遗传性疾病的人群。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脑出血发病多发生在白天、酒后或情绪波动时,发病迅速,患者头痛、呕吐、神志不清,睡眠质量下降。临床表现为:①内囊出血性病变表现为“三偏”,表现为对侧偏瘫、偏斜、对侧同向性失明等。②脑出血性中风,头部及眼球朝向非出血性一侧,出现“凝视瘫肢”,多处大出血,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损害,双侧眼球呈针尖样,有咖啡样胃液,有中枢性高热,有心律失常,多于24~48小时内死亡。③在丘脑出血的初期,会有晕厥、丘脑僵硬、脑干机能减退等症状。当血量大于10ml时,就会出现脑水肿,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一个关键因素。丘脑出血通常会穿透脑室,造成脑室积血、积水、脑压增高,严重时可导致视丘下、中脑损伤,造成较大的病死率。④轻度颅内出血以及头晕、呕吐、枕部剧烈疼痛、不能保持身体的正常活动。
脑出血的日常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重症患者临床医师的精力都集中在救治患者但在恢复期患者更倾向于尽快恢复自己的能力,甚至是工作。许多患者要求用新药和新方法治疗:
一些患者表现出悲观、失望、沮丧的情绪。故应多激励患者,以克服病痛的信念,
身残志残;应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自身的病症及机能,力求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要与医护人员和家人合作,一起克服病痛。如果太过着急,很可能会心浮气躁,适得其反。
合理用药:因为患者常有数个病症或多个病症,医师针对病症开出了不同的药品,因此,患者及其家属切勿服用过量的药品,会对胃、肝、肾、造血等器官造成不良反应,不仅无法加速康复,还会引发其他问题。
确保营养物质的摄入:由于脑出血患者经常有失语、言语不能准确地表达,或有呛咳、吞咽困难、无法吃东西、摄入量经常不充足或过量时,家人要充分注意。要定食谱、量、时间,必要情况下需要用鼻喂。
大便通畅:对于脑出血患者在排便过程中应当注意不可过度用力,为了确保大便的通畅在饮食上应当以新鲜瓜果蔬菜、清淡饮食、易消化食物等为主,必要情况下可使用开塞露、麻仁丸等辅助排便。
避免疾病的复发:在康复期间,防止复发是非常重要的。脑出血发病比较突然,而且复发的次数越多,患者的预后就会越来越糟糕,而且死亡率也会越来越高。要预防再次发生,要做到控制好血压、合理饮食、心脏和肺部减少并发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