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患病率非常高,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头痛,头痛的病因非常复杂,千差万别,不同部位、程度、发病方式,由多种不同的疾病所致,同样是头痛,预后效果迥异。
通常所说的头痛是指头颅的上半部分(眉弓、耳廓上部、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头痛可以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此类头痛多为疲劳、紧张、噪音、强光、饥饿、受凉所诱发,经过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后症状多能痊愈,但存在反复复发倾向,一般不伴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除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等),头颅CT或核磁共振多无阳性表现。继发性头痛,是因脑出血、脑梗塞、脑炎、脑肿瘤、颅内静脉窦血栓、精神因素、药物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脑膜、神经血管受压、刺激、颅内高压等所致的头痛,通常伴有原发病症状,如脑出血患者,多伴高血压、恶心、呕吐、肢体活动障碍、言语障碍,严重者伴有昏迷或者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如脑膜脑炎患者,头痛多伴发热、颈部发硬、精神异常;如脑肿瘤、静脉窦血栓,多慢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同时伴有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如青光眼患者,头痛伴双眼胀痛,测眼压升高;突发剧烈爆炸型头痛,可以伴有或不伴精神障碍;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患者,血压明显增高,伴头胀;低颅压性头痛,通常站立后不久出现头痛,平卧休息后可减轻或缓解,可能有腰椎穿刺史。
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主要分以下几类。
1.颈源性头痛,由于长时间的不当姿势所致,这类头痛的预防以劳逸结合、合理锻炼为主,避免长时间不当姿势工作,同时配合按摩、针灸等措施。
2.对于血管疾病导致的头痛,关键在于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避免血压忽高忽低,监测血压,起居规律,合理锻炼,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
3.低颅压性头痛,要纠正低颅压的病因,需要及时大量补液,纠正脱水,补充血容量,使用药物增加脑脊液的分泌,改善低颅压,如果外伤引起脑脊液外漏,可以进行修补手术。在疾病发作期间应该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下床活动,因为头痛发作和体位有一定的关系,平躺时症状会减轻,站立时症状加重。
4.药物诱发性头痛,避免使用扩展血管类药物,如硝苯地平、硝酸甘油等药物。
综合性的头痛预防措施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轻度头痛,要适当休息,可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等止痛药物及艾司唑仑等镇定剂减轻紧张、焦虑情绪,改善睡眠。
2.环境要安静,室内光线要柔和。
3.可按头痛的部位给予针灸、按摩治疗,前额痛可取印堂、合谷、阳白穴,两侧疼痛可取百会穴,后顶痛可取风池、外关等穴位。
4.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睡眠不佳症状的患者,应加强其精神护理,消除患者易怒、急躁、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避免寒冷刺激、睡眠不足等诱发因素。高血压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安静,按时服降压药。
5.对一些病因明确的疾病引起的头痛,应先控制病情,以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