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特别是0~3岁的宝宝,很多家长都担忧宝宝吃得不够,因此给宝宝过度喂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肥胖儿童的比例逐年升高,所以我们要爱之有道,杜绝“过度喂养”。
什么是过度喂养?
过度喂养是指给予宝宝的营养和能量超过宝宝正常代谢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原因:
1.新手父母不会识别宝宝是否饿了,以为一哭就是要吃奶。宝宝哭闹时应积极找寻原因,比如拉屎拉尿了、困了、肠胀气了,而不是一味地进食。
2.宝宝大了以后要吃饭了,又担心营养跟不上,追着喂饭,边看电视边玩玩具吃饭,补充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
过度喂养有哪些危害?
1.肥胖
婴儿期的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细胞增多,在成年期可能会继续肥胖,且不容易减肥,并带来各种健康问题,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肌肉骨骼疾病等。
2.消化不良
宝宝消化系统不完善,过度喂养会加重消化系统的工作负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呕吐等不适,吃得太饱还会影响夜间睡眠,血液和氧气从头部转移到消化道,脑细胞会相对缺血缺氧。
如何应对过度喂养
1.接收到宝宝吃饱的信号:宝宝吃饱了,会表现出对吃奶不专心,东张西望,不用力吮吸奶嘴或乳头,甚至还会用扭头和哭闹来抗拒,那这个时候就不要强迫宝宝多吃了。
2.掌握宝宝的进食标准:我们宝宝1岁以内吃一次奶是可以管2~4小时的,
前提是恰当的吸吮、足够的奶量。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了解宝宝每个年龄段应该吃多少奶,是否有良好的吸吮(宝宝吃奶时可以听到咕噜咕噜的吞咽声)。
3.观察宝宝的代谢:吃完奶后24小时之内是否至少有6次尿。
4.观察宝宝的发育:体格的增长是否在正常范围(定期儿保监测宝宝的生长发育)。
5.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吃饭时不能看电视玩玩具,不能追着吃饭,不能讲条件。顺应喂养,宝宝自己坐餐椅,8~9个月可以让宝宝自己用手抓,1岁前可以大人用勺子喂,1~3岁自己学着吃,进食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这顿没吃好,稍微饿一下,下一顿再吃。
6.不需要额外补充保健药物:宝宝胃口好,饮食充足的前提下,我们除了常规补充维生素A、D以外,是不需要额外补充各种钙铁锌等矿物质的。
食物摄入量推荐
1.奶量推荐:1~3天:5~15毫升/次;4~7天:20~50毫升/次;7~15天:60~80毫升/次;15天~1月:80~100毫升/次;2~6月龄:110~200毫升/次。由此可见,我们宝宝的奶量有低也有高,都算正常,24小时总奶量不宜超过1000毫升。
2.7~12月龄:奶量500~700毫升/天,辅食首选富铁食物(含铁米粉、红色瘦肉、动物内脏等),逐渐增加食物的稠厚度和粗糙度。数量:每天谷面类20~75克,蛋类15~50克(至少1个鸡蛋黄),肉禽鱼(碎块)25~75g,蔬菜25~100克,水果25~100克,植物油0~10g,不额外添加盐糖。
3.1~3岁:奶量400~600毫升/天,分2~3次,可少量引入鲜牛奶、酸奶、奶酪等。谷面类50~125g,蛋类25~50克,肉禽鱼类50~75g;蔬菜50~200克,水果50~200克,小块状、小条状,植物油5~20g,盐<2克。
最后,我们要知道每个宝宝都有个体差异,有些胃口好,有些胃口一般,我们应强调顺应喂养,不过度喂养,零食水果少吃,以饭以奶为主,多运动,才能长得高,身体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