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日常维护
2023-11-27 09:29:15
作者:郑霞
作者单位: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常用治疗方案,也是比较典型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是延长尿毒症患者生命的过度方法。保证高效透析质量,则需提供良好血管通道,方便临床长期为患者提供血液透析治疗,保证血液透析的持续性、有效性与安全性。动静脉内瘘是现今最推崇的一类血管通路,不容易发生感染、方便操作、损伤比较小,所以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首选动静脉内瘘。但动静脉内瘘需进行多次穿刺、长期应用,容易造成局部损伤。若存在维护不当现象,有一定概率发展为内瘘狭窄、内瘘闭塞,继而导致血液透析不充分,升高血液透析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严重时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因此做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日常维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1.未成熟期维护

第一,术后密切观察是否发生渗血,若渗血量减少,用无菌棉签轻柔按压止血,但按压时必须保证血管震颤始终存在。若渗血量较多,及时告知医生,配合医生处理。

第二,辅助患者完成相关功能检查,理想良好的动静脉瘘,可触及到震颤,可听到血管杂音,术后早期必须进行多次检查,若有血栓形成,第一时间发现并配合医生处理。

第三,辅助患者适当抬高其内瘘手术侧肢体,促进肢体静脉回流,减轻肢体水肿症状。

第四,术后24小时手术侧肢体开始进行握拳运动、腕关节运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第五,术后2-3天,每天换药1次。术后10-14天,及时拆线。在包扎敷料时无需添加压力,避免受压现象。术后一周内,保证手术伤口的敷料始终干燥清洁,若存在渗液或是污染现象,及时更换敷料。

第六,术后禁止在内瘘侧肢体进行输液、输血、抽血化验等操作。

第七,术后不能在手术侧肢体量测血压,术后2周内手术侧上肢不能缠止血带。

第八,术后注意患者的身体姿势、袖口松紧度,预防内瘘侧肢体遭受压迫。

第九,术后一周开始实施功能锻炼,以手捏皮球或是手捏橡皮圈为主,一天进行数次,一次进行3-5分钟,加快内瘘的成熟速度。

第十,若患者术后一周内要开始血液透析,需及时调整肝素的应用剂量,结合伤口实际情况,适当减少肝素的实际用量,预防伤口严重出血。

2.使用期维护

第一,每次完成血液透析治疗后,及时提供无菌纱布卷,持续进行15-20分钟压迫止血。若穿刺部位没有渗血表现,需及时解除压迫。若有少许渗血现象,需适当降低压迫力度,继续进行30-60分钟压迫。结合患者的渗血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延长压迫时间。若患者容易发生低血压,压迫力度不能太大,压迫时间需小于20分钟。

第二,血液透析完成24小时后,热敷患者的穿刺部位血管,及时应用软化血管药物,对内瘘血管实施保护。

第三,及时在内瘘部位佩戴护腕,有效保护患者的内瘘部位,预防内瘘遭受磕碰,预防内瘘血管过度扩张。

第四,保证患者的内瘘侧手臂始终清洁卫生,若内瘘穿刺部位有瘙痒症状,不可以直接用手抓挠,预防皮肤破损,预防穿刺部位感染。

第五,每天检查内瘘部位,观察内瘘血管是否存在塌陷现象,运用听诊器听内瘘部位是否有杂音,触摸内瘘部位是否有震颤,感觉内瘘血管是否存在明显疼痛症状。每天检查三次:早上起床后,午休结束后,晚上睡觉前。

第六,内瘘侧肢体需要进行自我保护,禁止提拿重物,禁止穿太紧的衣服,内瘘侧肢体禁止佩戴各种饰品,躺卧时不可以压迫内瘘侧的肢体,内瘘侧肢体不能枕在头下。

第七,不可以在内瘘侧肢体进行量测血压、输血与输液等操作。

第八,血液透析期间应用内瘘时,应使用绳梯式穿刺法完成穿刺操作,尽量避免动脉瘤形成,主动保护内瘘。

第九,前往医院进行血液透析之前,需主动清洁内瘘侧肢体,保证穿刺部位干净清洁。

第十,若穿刺部位存在血肿表现,当天应用冰块冷敷,第二天应用热敷,配合喜辽妥按摩,一次按摩15分钟,一天按摩2次。

第十一.避免抽烟,尼古丁会影响血管收缩,影响瘘管功能

3.小结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必须做好动静脉内瘘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内瘘始终处于安全可使用状态,保证透析顺利完成,保障生命安全。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