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有什么常见症状呢?
1.容易饥饿
糖尿病发病初期会以高血糖的形式出现,此时患者身体当中多余的糖分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促使身体处于缺乏能量的状态当中,因此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饥饿的感觉,促使患者的食欲增加,如果发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很容易饥饿,而且补充食物之后一段时间又感觉饥饿,则要及时监测血糖。
2.经常感到口渴
大多数早期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身
体给出的第一反应则是口渴,需要不停的喝水,促使尿液量增加,即出现多饮多尿的症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身体长时间处于缺水的状态,使患者经常感到口渴。
3.小便发粘
当尿液中的糖分升高,容易产生粘脚的现象。血糖升高以后,随之而来尿糖浓度也会升高,水分蒸发后,尿糖就会粘到脚上,严重者还会有甜味散发出来,这个时候一定要测一下尿糖,观察是否出现变化。如果尿糖高,再进一步应测空腹血糖,观察是否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诊断糖尿病后,需到内分泌专科就诊。
4.视力莫名变差
血糖长期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会让眼睛当中的液体浓度变高,促使视力出现问题。因此当出现眼睛视力下降或者看东西的时候模糊不清,则要提高警惕,除了要进行眼科相关检查之外,还要及时监测血糖。
5.手脚指(趾)端麻凉胀痛
大多数中老年人末端循环都不是很好,容易出现手脚甚至下肢发凉或发胀的症状,因此他们在出现手脚指(趾)端麻凉胀痛时,只会认为是自身感觉异常,而不认为可能存在血糖问题。还有的老人在出现手脚麻木抽筋的现象时,会认为是缺钙导致的症状,只给予了补钙,而其实手脚发麻抽筋这种情况除了与缺钙有关之外,也可能存在血糖问题,如果补钙之后手脚发麻抽筋的现象并没有得到缓解,则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6.皮肤瘙痒
糖尿病其实是由于人体血液中糖分过高不受控制导致的,当血糖长期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时,皮肤则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比如皮肤瘙痒则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而且由于糖尿病导致的皮肤瘙痒,通过简单的药物治疗并不能够治愈。另外,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种皮肤病,当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皮肤疾病并且治疗效果不佳时,一定要警惕血糖问题的可能性。
糖尿病人该怎么吃饭呢?
一旦发现血糖异常或确诊为糖尿病,我们在及时就医的同时,饮食控制也必须提上议程。那么怎么才能让糖友
们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能让饮食丰富一些,让血糖升的慢一点儿呢?
1.炒菜做饭粗加工
炒菜做饭加工时要越懒越好。比如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豆类能整粒吃就不要磨,这样肠道吸收比较慢,对血糖控制十分有利。
2.吃多糖比单糖好
血糖是指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食物进入人体都要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利用,而多糖类食物也要转化为单糖,这就延长了血糖生成的时间。多糖食物如魔芋、芹菜、竹笋、木耳、及各种菇类等。
3.粗比精好,粗细搭配
精细粮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而粗粮进入人体以后要先经过人体消化道的碾磨,分解成小颗粒,才能进一步被人体吸收,这就延长了消化吸收的时间。因此控制粮食碾磨的精细程度,有利于控制血糖升成速度。
一些老年人或胃肠道功能差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采用粗细粮搭配的方式进餐。
4.缩短烹调时间
食物的软硬、稀稠、颗粒大小对食物血糖的转化都有影响。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越多,淀粉糊化就越好,其血糖生成速度越快。因此,熬粥最好不要太软,米熟即可;炒菜不要太久,断生就行。
5.多吃高纤维素的食物
多食用膳食纤维可以纠正营养过剩和不均衡,可以填充胃肠容积,使人产生饱腹感,避免过量进食。
膳食纤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吸收的速度和效率。
6.含蛋白质多的食物不易升糖
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不是葡萄糖。因此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不易升糖。
7.控制进食速度
糖友吃饭速度不宜过快,进餐时间不宜少于30分钟,咀嚼食物要充分,增加咀嚼食物的次数,做到缓慢进食。
解决了糖尿病的饮食问题,我们还需要运动一下来辅助降糖。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其实降低餐后血糖很有效的一个方式就是散步,如果三餐后都能散散步,活动活动,既帮助消化,维持身材,又能辅助降糖,何乐而不为呢?除了散步,我们还可以游泳、健身、瑜伽、骑自行车、打球、爬山等等都可以。但对于这些相对剧烈的活动,则建议大家时间尽量在下午或晚上,不建议清晨空腹进行,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心慌、汗出、腿软和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一定要及时终止运动,及时补充糖分。
另外,一定要选择大小合适、较软的运动鞋,以避免脚部磨损或受伤。因为有的糖友可能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问题,足部神经不敏感,不能及时感觉脚部破损的疼痛,时间一长,破损范围扩大,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足。因此在运动结束回家后,需要仔细检查是否脚部有受伤或破损,及时护理,警惕糖尿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