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发率日渐增高,但是,人们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缺乏合理的认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人感觉腹痛、腹胀或进食量减少,到医院就诊,医生总是会告诉你说这是功能性的消化不良,许多人听了之后,也没放在心上,服点消化药就慢慢痊愈了,也有许多人出现恐慌并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本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认知误区进行介绍。
常见误区一:功能性消化不良会癌变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经药物治疗后反复发作,更容易使患者产生较大的思想顾虑和恐癌情结,患癌的不确定感更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正解: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导致癌变,但是几率较低。功能性消化不良说明不存在器质性疾病,一般是因为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胃酸分泌增加、精神和社会因素等引起的,而这些因素通常都不会发生癌变。但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有可能是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一种和胃部疾病密切相关的细菌,尤其是和胃癌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持续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排除有一定的癌变可能性。但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小,目前尚无法确定幽门螺杆菌是否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发挥作用,因此癌变的几率也是非常小。功能性消化不良大多不需要采取药物治疗,若有明显不适症状,需调整饮食,适当休息。
常见误区二: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特效药
患者往往对药物疗效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他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既然非器质性疾病,就应该有特效药。患者也因此频繁更换医院检查,四处寻医问药,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甚至延误或加重病情。
正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目前尚无特效药,以缓解症状为主的针对性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和抗抑郁药等。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症状用药,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常见误区三:饮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需严格忌口
患者常认为饮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而严格限制饮食,易造成营养不良。部分患者常常抱怨"很多东西都不敢吃,吃了怕病情加重,身体越来越消瘦"。
正解:2021欧洲最新功能性消化不良共识及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均不支持饮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仅有某些特定食物有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相关,如牛奶、豆类、洋葱、香蕉、碳酸饮料可能与腹胀症状有关;咖啡、洋葱、胡椒、牛奶、巧克力等可能与胃灼热症状相关;且饮食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常见误区四:患功能性消化不良者不能工作,需要静养
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疾病不适症状时常保持高度关注,认为正常工作或日常活动不利于疾病康复,需要静养;或因担心工作、运动引起病情加重而停止因此带来经济和心理压力。
正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作常有明确的诱因,这就需要患者自己去寻找触发的因素或者诱发的因素,如可以通过记日记的方法,记录两到四周的时间内饮食、情绪变化和症状的关系,以便监控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适当参加运动和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有利于转移患者对疾病症状的过度关注,保持生活的规律性;适当加强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为慢性疾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平时应主动多与他人互动和进行户外活动,尽量放松心情;家属和照护者应注意开导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对其因长期患病带来的忧虑、多疑、恐惧、绝望或者对看护者过度依赖的心理状态给予关爱和支持,减轻其心理压力,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谨遵医嘱用药,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