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X线)诊断要点
X线,往往是临床医生对患者颈椎的一个初步的整体观察。中医医生常常需要给患者进行推拿、针灸等外治方法进行颈椎病治疗,不同X线表现形式的颈椎病会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所以对中医医生而言,选择X线片检查更是非常有必要的。
1、首先判断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否改变。正常人的生理曲度是呈前弯弓改变。颈椎病的患者一般生理曲度会变直或者呈反弓改变,会引起颈椎活动受限。
2、判断颈椎的序列是否连贯。正常的椎体前后缘是在同一条垂直连贯线上。如果不连贯,就表明椎体有失稳或滑脱改变,进而通过过伸过曲位判断移位椎体是否复位或加重,如果复位或加重表明失稳,反之如果过伸过曲位与侧位无变化,则是滑脱。
3、了解颈椎的骨质增生情况。颈椎病最好发骨质增生的位置一般在椎体边缘及椎小关节面的位置。严重的骨质增生常伴随椎体骨桥形成。
4、了解颈椎骨性结构周围的韧带钙化情况。颈椎病的患者常常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项韧带发生钙化。以前纵韧带、项韧带钙化最为常见。
5、最后观察椎间盘的情况。在X线无法显示出椎间盘结构,通常只能通过椎间隙是否变窄间接反映椎间盘是否有问题。但是在颈椎病早期,往往椎间隙不明显变窄,所以在X线上显示椎间隙没有变窄也不能排除椎间盘有问题的可能,如果临床怀疑椎间盘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CT或MRI检查。
6、另外,临床如果怀疑椎动脉型颈椎病,往往还会加做颈椎斜位片来观察颈椎的椎间孔是否变窄。
CT诊断要点
颈椎病CT检查不仅能反映常规X线的相关影像学表现,而且能比X线提供更为详细的影像学信息,特别是在椎小关节退变、椎间盘病变、不同韧带增厚及钙化、神经根受压、椎管狭窄上有直观的显示,对临床诊疗提供直接证据,特别是为手术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另外,如果患者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做磁共振检查,也是需要CT检查进行病情评估。
1、首先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是否改变;椎体序列是否连贯。常规CT检查往往无法判断颈椎病椎体是失稳还是滑脱,但对椎体的移位程度显示的更为清晰。
2、了解颈椎的骨质增生情况。
3、了解颈椎周围的韧带情况,判断韧带是否增厚、钙化,特别是要了解前、后纵韧带、黄韧带、项韧带的情况。前纵韧带增厚和钙化往往会造成颈椎活动受限;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增厚、钙化会造成颈椎椎管的狭窄,压迫脊髓神经及邻近神经根;项韧带钙化也会影响颈椎的活动度,严重时还会出现颈部疼痛。
4、了解椎间盘是否有突出、膨出或脱出征象。如果有椎间盘问题,还要判断椎间盘对周围结构的压迫情况,特别要观察是否对邻近的椎动脉、神经根、椎管有压迫征象,如果有压迫,要在影像报告中反映出来。
5、最后,观察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情况,看是否有肿瘤性病变、炎性病变、外伤性病变等等。有些患者颈椎出现问题,是周围其他病变间接造成的,因此对颈椎周围的影像观察往往能排除颈椎问题是继发还是原发。
MRI诊断要点
磁共振(MRI)对于颈椎病的椎间盘、椎管脊髓、神经根、椎旁肌肉等软组织观察比CT及X线有明显优势。在无MRI检查禁忌症的前提下,临床上诊断颈椎病一般都会有MRI检查。
1、首先也是了解颈椎生理曲度是否改变;椎体序列是否连贯。
2、了解颈椎骨质情况,除了看颈椎骨质增生外,还要注意颈椎骨髓是否有异常。
3、重点观察椎间盘情况,了解是否有椎间盘变性、椎间盘纤维环撕裂、椎间盘终板疝、椎间盘膨突及脱出征象,并对椎间盘周围结构改变进行影像描述。
4、了解椎管脊髓受压情况,脊髓是否产生变性、水肿。
5、了解椎旁肌肉、韧带是否有异常改变,特别要观察是否有继发颈椎不适的非颈椎退行性变的疾病。
综上所述,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检查对颈椎病的观察各有不同,X线侧重了解颈椎生理曲度,椎体移位、颈椎骨质增生、椎旁韧带钙化情况。CT对颈椎骨质改变的观察更为细致,对颈椎软组织的观察也有一些了解。MRI对颈椎椎间盘、颈髓及椎旁软组织的观察较CT更为全面。临床医生会根据各种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颈椎病的病情,进而个体化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