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突的全称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发病率不仅逐年递增,并且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后,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多见于中年人,20〜5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部位是腰4〜腰5椎间盘和腰5〜骶1椎间盘多见,发生率约占90%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intervertebraldischerniation)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后多多多多见。。。这种疾病发病比较缓慢,一般会受到姿势、体位的影响。腰突症一旦发作,患者会有腰部不适感,并且多伴有下肢活动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久坐,且坐姿不标准,时常保持一种坐姿,那么就要警惕腰突症。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腰突的中医护理要点。
从中医角度看腰突
腰突症通常是由体位、姿势不正确,或者意外损伤导致的扭挫伤,可能会伤及韧带、肌肉、筋膜、关节和椎间盘。中医上可分为损伤和劳损,其中劳损一般是指长期负重过度或从事某种工作,损伤即意外损伤。腰突症轻者气血运行不畅,重者损伤肌肉、关节,淤血内积不散。当人体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时,将作用于腰部,使患者脉络受阻,又或患者腰部曾有过劳损和损伤,会使人体脉络痹阻,最终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风寒湿型最为多见,其次是湿热型。从中医学角度来看,湿热型实际上是风寒湿之邪郁久化热而成。通常情况下,劳损和损伤都与肾气不足有密切关系,肾气亏虚者更容易患上腰突症。而劳损和损伤长期作用下又会内伤及肾。所以一般中医上将腰突症分为肝肾亏虚型、气滞络阻型和瘀血内积型。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由于腰突症患者除局部有气血瘀阻的情况外,都存在一定的肝肾不足,因此中医上主要按照肝肾亏虚型进行治疗。
腰突症的中医护理要点
推法
患者取俯卧位,用双手掌根从背部脊柱两侧向下推至臀部,目的在于疏通经络、疏通气血,调整患者腰背部肌肉。
按揉法
患者取俯卧位,按揉需要沿人体受累神经路线进行,按揉至小腿部位,从而松解肌肉,缓解受累神经区和血受累区的血液循环,按揉麻木的神经组织。
揉法
患者取俯卧位,揉按时要从腰背部向小腿方向进行,患者需要放松身体,以达到疏通经络、顺通气血的目的。
点按法
患者取俯卧位,点按双侧腰肌,令腰肌放松,缓解紧张状态。
弹筋法
患者取俯卧位,对腰筋进行弹拨,使肌肉兴奋,增强腰部肌纤维组织弹性。
推理法
患者取俯卧位,方向为大腿后侧至跟腱,其目的在于舒展下肢肌肉,促进气血流通。
摇法
患者仰卧位屈膝屈髋后旋转摇动,从而活动腰骶关节和椎间关节,促进关节内在平衡。
捏拿法
捏拿法取仰卧位,捏拿患者股四头肌,提升肌肉弹性,改善肌张力。
点穴法
从腰部位置开始依次点按肾俞、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穴,从而疏通经络,促进神经传导以及神经组织恢复。
拍打法
拍打法通常用于结束调整阶段,拍打时从腰脊部向小腿方向拍打,从而疏通经络、舒筋活血,放松肌肉,刺激肌肉兴奋,舒展腰腿肌肉。
腰突症患者的自我护理
按摩法
中医认为,肾俞穴属于肾经,按摩可以增强肾功能,缓解腰痛。因此,患者可以自行按摩肾俞穴,肾俞穴在人体两侧腰眼位置,每日按摩两次。按摩时以腰部酸痛并向下延展的感觉为宜。
弯腰法
弯腰法主要包括前后大弯腰、左右弯腰和左右转腰等动作,患者可以每日做两次,早晚各一次。做动作时要注意保持匀速,稍稍用力,逐渐增强。
悬垂法
患者可以在家中利用门框,或户外单杠进行悬垂运动。每日做两次,早晚各一次。从本质上看,悬垂运动与牵引治疗类似,目的在于放松腰部等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腰突症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
(一)卧床休息:包括卧床使用便盆。卧床休息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缓解脊柱旁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是传统保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目前不主张长期卧床,主要原因是不能降低疼痛程度和促进功能恢复。应鼓励病人缩短卧床时间,进行适当的、有规律的日常活动,腰突症患者在持续工作或在一些会加重脊柱负荷的情况下可佩戴腰围以保护、支撑腰部,避免再次扭伤。佩戴腰围腰围能加强腰椎的稳定性,对腰椎起到保护和制动作用。在进食及卧位休息时取下腰围放松。
(二)饮食养生方面:应该多吃一些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巴戟天、杜仲、菟丝子、枸杞子、山药煲汤喝,可以强壮腰骨,补肾促进恢复。也可以配合用活络油、红花油按摩腰椎周围,这样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可以打太极拳、五禽戏、气功等增强体质,有利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恢复。
(三)生活起居护理:1.卧硬板床:使头颈保持自然仰伸位,最好平卧于木板床,使膝髋略屈曲;侧卧位时,双膝之间置一枕头。
2.下床:侧身至床沿处,双脚预定可以放下到地板的地方,再来以两手将上身撑起来,坐起来再下床。
3.坐位:腰部挺直,有较硬的靠背。椅子腿高度与病人膝到足的高度相等;坐位时髋部略高于膝部,若椅面太高,可在足下垫一踏板。
4.起坐:从坐位上站起的一侧下肢从椅子侧面移向后方,腰部挺直,调整好重心后起立。
(四)在秋冬两季,要注意保暖、防潮,尤其要注意腰背部和下肢位置,秋冬季可以使用电热毯;夏季慎用空调、风扇、凉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