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EBV)是一种常见的DNA病毒,属γ疱疹病毒。其感染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常见的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EB病毒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EBV-HLH)、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以及一些肿瘤相关疾病(如鼻咽癌、Burkett‘s淋巴瘤及何奇金淋巴瘤等)。研究发现,E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超过95%,也就是说人群普遍易感。EBV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EBV抗体检测(主要用于区分原发感染或既往枉然),EBV核酸(DNA)检测以及EBERs(主要用于EBV感染的组织细胞定位)。本文主要介绍EBV DNA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1.EBV-DNA检测原理
EBV DNA检测原理是采用核酸释放剂快速裂解、释放样本中的EBV-DNA,利用针对EBV核酸保守区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引物、一条特异荧光探针,配以PCR反应液,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EBV-DNA的快速定量检测。
2.EBV-DNA检测方法
2.1 样本采集
针对不同的EBV相关疾病类型,所选择的最适样本类型是不一样的。如血清/血浆主要适用于EBV原发感染,EBV相关肿瘤的筛查等,而全血样本则主要适用于免疫缺陷患者或器官移植后患者。不管血清/血浆还是全血,都属血液样本,都需经过专业医护人员行静脉穿刺后采集样本。样本采集后需及时处理(如离心分离血清)并送达实验室检测,若短时间内不能完成检测,需将样本存储于合适的条件下保存。
2.2 核酸提取
试验人员在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帽子、口罩等)后进入PCR实验室,按照规范的操作规程进行各步骤试验,首先在试剂准备间进行扩增反应液的配制并分装于PCR反应管内,其次在样本处理区进行核酸提取。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PCR实验室大多采用磁珠法进行核酸提取,其原理是利用机器内磁棒架上之磁棒,将吸附有核酸的磁珠移动到不同的试剂孔内,再利用套在磁棒外层的搅拌套,反复快速搅拌液体,使其混和均匀,经过细胞裂解、核酸吸附、清洗与洗脱,进而得到高纯度的DNA/RNA核酸分子。最后将提取的核酸加入配制好的扩增反应液中,将PCR反应管通过传递窗带入PCR扩增间。
2.3 PCR扩增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中文全称是聚合酶链反应。它是一种能在体外模仿细胞内核酸复制的过程的生物技术,即在体外特异地扩增一段特定序列核酸。PCR过程一般包括变性-退火-延伸三个步骤。EB病毒DNA检测中采用的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所谓qPCR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示踪产物的荧光分子,以内参或外参作为标准,利用荧光信号的累积对PCR反应过程实时监控,最终通过标准曲线对初始模板进行定量的方法。
3. 结束语:
EB病毒DNA检测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可准确反映机体内EBV的复制情况,用于疾病筛查、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判定等。EB病毒DNA检测采用的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对目标DNA进行指数级扩增。也正是因为此,PCR实验室极易造成污染,尤其是扩增产物污染。为了避免实验室内的污染,在试验操作中需注意各区(试剂准备区/核酸提取区/扩增区)在物理空间上相对独立,无空气直接流通;各区物品必须专用,不可混用;定向负压系统控制空气流动方向。
以上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