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生孩子后,尤其是生二胎者,会有这样的困扰:在咳嗽、大笑、打喷嚏或负重时不能控制小便出现漏尿现象;总是感觉下腹坠胀、阴道内有东西脱出等。这些问题虽不威胁生命,但让人难以启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交活动,因此被称为“社交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因为您的盆底受伤了!
什么是盆底?什么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为骨盆的出口,女性盆底是由肌肉、筋膜、韧带及神经血管等构成的复杂的支持系统,它们互相作用和支持,犹如一张“吊床”,承托和支撑着子宫、膀胱、直肠等盆腔脏器,让它们处于正常位置并发挥作用,其中,盆底肌群在控制二便、支撑盆底结构和协调性生活等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一旦这张“吊床”的弹性变差,力量不足,便会导致盆腔内器官无法保持在正常位置上,从而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这一系列疾病统称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压力性尿失禁2、盆腔脏器脱垂3、性功能障碍4、粪失禁。
哪些因素会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呢?
怀孕:整个怀孕过程,胎儿逐渐增大,盆底肌所受压力越来越大。
分娩:顺产过程,盆底肌受到过度的牵拉扩张。
长期腹压增加:如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搬拿重物、肥胖等原因,使盆底肌持续受到较大压力容易损伤。
年龄:45岁以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肌支持功能下降。
为什么需要盆底超声?盆底超声检查能做什么?
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依据妇科体格检查或者POP-Q评分(即通过定量测量代表着脱垂阴道的前壁、顶端和后壁的各个点,以画出阴道的“平面图”,然后利用这些解剖点来确定脱垂的程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干扰因素较多,诊断准确率不高,主要作为初筛。POP-Q评分法在盆底器官脱垂的临床诊断上虽有一定价值,但是这个方法不能判断阴道膨出,对于阴道、子宫以外盆腔器官的脱垂情况只能做到间接提示,为临床提供的信息较局限,而盆底超声检查的研究发展弥补了这些检查的不足。
盆底超声是将超声探头置于会阴部,通过观察比较静息、缩肛和Valsalva状态盆腔脏器的位置变化,从而评估盆腔脏器下移程度及盆底肌肉的损伤程度,主要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盆底修复术前、术后及盆底康复疗效的评估。
盆底超声检查适合什么样的人群?
任何怀疑或具有盆底异常的患者以及具有与其发病相关高发因素的患者,均可进行盆底超声检查。 分娩后42天盆底功能评估,观察产后盆底肌群恢复状况,评估盆底康复治疗后疗效。 尿失禁:咳嗽,大笑,运动或提重物时出现漏尿情况。 排尿困难:排尿费力,排尿延迟,尿储留。 排便障碍及粪失禁:由于盆底肌、肛门括约肌协调功能障碍导致粪便排出受阻,长期便秘。肛门括约肌损失导致粪失禁。 盆底脏器脱垂:最常见的是阴道前后壁膨出,膀胱膨出,子宫脱垂,同时伴有腰骶部酸痛,下坠感。 各类脏器脱垂术后盆底结构及功能评估,如尿失禁手术后观察吊带或网片的形态、位置及功能等。 围绝经期女性。
盆底超声发现问题该怎么办?
1.非手术治疗:
轻中度的患者可选择盆底功能康复治疗:
①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防治便秘,避免搬提重物、长期下蹲动作,治疗慢性咳嗽。
②盆底肌肉训练:也称凯格尔训练,是通过有意识的自主收缩阴道、尿道口及肛门周围肌肉,锻炼加强肛提肌肌肉力量和紧张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控尿能力及盆底器官脱垂程度。凯格尔运动在医生教授后自行锻炼,需长期坚持。
③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目前常用的是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通过仿生物电刺激联合Ⅰ/Ⅱ类肌生物反馈训练,用以唤醒受损的神经、肌纤维,被动刺激盆底肌肉收缩。
2.手术治疗:
重度的患者或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重建修复盆底的支撑结构,恢复器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