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血液透析该如何护理,做好几方面的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
2023-12-08 15:00:56
作者:金丽珍
作者单位:涿州市医院
  血液透析是一种净化血液的方法,通过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过一个由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与含有身体所需电解质的溶液进行交换。这个过程可以有效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平衡,以及清除过多水分,并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到体内。

1.了解血液透析的几种症状

①低血压:血液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多数是由于超滤速度过快、过多,导致血容量减少所引起。对醋酸盐透析液不适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等,也与低血压的发生有关。低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昏、眩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②失衡综合征:失衡综合征是指尿毒症患者首次接受透析治疗时,由于血液中的毒素在短时间内被清除,使脑组织受到损害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由于透析液中钠浓度过低或透析液温度过高,血浆渗透压过高,诱发脑水肿而出现失衡综合征。③电解质紊乱:血液透析中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是低钾血症和低钙血症。由于透析液中钾浓度远低于血浆,所以对于血钾偏低者应在透析前补充盐和钙。

2.血液透析护理措施

2.1定期检查及按时用药

①定期检查血管通路:护士应定期检查患者的血管通路,包括动静脉内瘘和中心静脉导管,以确保其完整性和功能性。②遵循医生的建议: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定期进行血管通路检查或手术,以维持通路的畅通。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照规定的日期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血液透析,规律透析有助于控制病情和保持身体健康。③避免压迫血管: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压迫血管,特别是在睡觉时,以防止错误的睡姿导致内瘘闭塞或血栓形成。④按时按量服药: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药,不能自行增加或减少用药,需按时按量服药,且需要避免滥用药物和饮酒等不良习惯。同时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检测,以监测身体状况和及时发现并发症。

2.2控制液体平衡

①限制水分摄入: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控制水分摄入量,以避免水潴留或低血压等并发症。建议根据有无水肿症状、透析间期体重有无增加进行调整。②监测体重:患者应定期监测体重,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水分摄入量,以保持稳定的体重。③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如出现水肿、呼吸困难、头晕等液体平衡异常的症状,患者应及时向医生或护士报告。

2.3合理饮食与营养补充

①均衡饮食:患者应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摄取均衡的饮食,包括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钙、磷、铁等矿物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坚果等。②控制钠、钾、磷盐的摄入:血液透析患者应严格控制钠、钾、磷盐的摄入。每天可进食钠盐3~4克左右,如有严重高血压或水肿,应限制在2克/天。同时应避免进食高钾食品,如桔类、葡萄、香蕉、土豆等。为尽量减少饮食中的钾含量,可将绿叶蔬菜汤泡半小时以上,少吃菜汤,根茎类蔬菜应去皮,切成薄片,浸水后煮。另外,坚果类食品含磷较多,应避免多食。同时,患者应避免高脂肪食物,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③定期接受营养教育:患者可以参加营养教育课程,了解如何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并与医护人员一起制定适合自己病情的饮食方案。

2.4合理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有助于控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瑜伽等。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如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等,以维持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稳定。血液透析患者需要面对长期的疾病困扰和经济压力,因此需要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支持,以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3.总结

总之,血液透析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需要注重饮食控制、规律透析、合理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严格控制液体摄入、按时按量服药、定期检查等多方面。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和保持身体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