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超声检查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这是怎么回事?
2023-12-26 14:49:26
作者:郭飞燕
作者单位:孟州民生医院超声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一年一次健康体检几乎成了常态,由此发现的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患者拿到“胆囊息肉”的彩超报告找医生,有很多的患者特别担心和着急。

通常超声检查发现的胆囊息肉全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形态学和影像学诊断的概念,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根据病理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大类,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非肿瘤性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胆囊腺肌增生症等。对于这一类病变,各位患者朋友大可不必紧张,定期随访复查就可以了。肿瘤性病变包括胆囊腺瘤和胆囊癌。胆囊腺瘤是个定时炸弹,它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可以转变为胆囊癌。胆囊癌则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往往预后较差,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由此可见,正确的识别各类胆囊息肉样病变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超声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疾病的诊断,超声造影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增强模式及微血管分布特点对其做出鉴别诊断,特别是当病变内部出现棘状或分枝状微血管分布时,对诊断肿瘤性息肉有较高的特异性。

所以当患者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时可到医院先做一个普通的超声检查,当怀疑肿瘤性病变时可进一步行超声造影检查,明确其性质。

胆囊息肉是怎么形成的?胆囊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有些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胆固醇息肉是由于胆固醇代谢异常,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沉积于胆囊黏膜,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并在间质层及息肉内大量聚集,进而促进胆囊固醇样息肉的生长。而炎性息肉以及部分胆囊腺肌症的常见原因是胆囊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胆囊壁黏膜破坏,形成纤维瘢痕增生。其他禁食、挑食致维生素C缺乏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胆囊内胆汁不能及时、有效排空,反复浓缩也容易形成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有什么表现?胆囊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症状。部分合并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可能会有右上腹胀痛不适等。体积较大的胆囊息肉,特别是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可能会引起胆囊管阻塞,导致上腹出现阵发性剧烈疼痛,或者诱发急性胆囊炎,导致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其他如发热、黄疸、右上腹区压痛等症状较为少见。

胆囊息肉该怎么治疗?

当胆囊息肉小于5 mm时。如果无任何不适,每6~12个月检查一次B超随访,少数胆固醇息肉可自行消失。

当胆囊息肉5~10 mm时。如果无任何症状,仍是每6~12个月查一次B超,如果息肉不增大,继续随访。如息肉持续增大并超过10 mm,建议手术治疗。如果无症状,但年龄大于50岁、同时有胆囊结石,仍建议手术治疗。

当胆囊息肉10 mm以上时。不论有否症状,建议手术治疗,特别是检查发现胆囊息肉在20 mm以上时,应尽快手术治疗。

在随访观察期间,建议饮食清淡、规律,避免暴饮暴食,禁高脂、高胆固醇、酒类食物。改正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远离食品添加剂。多吃蔬菜以及富含维生素类的水果,这些食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并能帮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有轻微症状的,可以短期内(2~3周)给予利胆、消炎等对症治疗。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