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其实是个情绪器官,它受植物神经支配,不受意识控制,心情好的时候胃口会大开,心情郁闷、抑郁的时候会完全没有胃口。抑郁症患者多半会有厌食的症状。更为常见的是焦虑症患者,很多人会有嗳气、烧心和反酸的问题,心慌、心悸、失眠自不必说。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胃肠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占据非常重要地位。心理疾病又会引起消化系统症状,二者互为因果。
消化性溃疡、胃炎、胃食管反流病(GERD)、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IBS)、急性应激性溃疡等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常规治疗包括抑酸(抑酸剂或抗酸剂)、保护胃黏膜(胃黏膜保护剂)、增强胃动力(促动力药物)、结合胆汁(降胆酸类药物)等。但当上述治疗效果不理想时,需考虑神经精神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防治及预后过程中的作用,因为消化系统疾病可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其相关临床表现有恶心、反酸、饱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上腹疼痛、便秘等。
在不良的精神状态下,胃的运动功能与分泌功可能会减弱甚至停止,肠蠕动亦可能呈抑制状态。同时,消化道疾病的症状也会反过来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两者互为因果,互相牵制。因此在临床上,许多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除了出现胃肠道的相关症状,还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抑郁、焦虑障碍和神经衰弱等精神症状。
当我们受到诸如焦虑、愤怒、沮丧、悲伤等负面情绪困扰时,身体最常见的一个反应就是出现消化系统的症状,常常感到上腹胀痛、不适,嗳气、反酸等,严重的还会有进食差、恶心的现象。中国传统医学中就有这样的说法:“郁久化热伤胃致痞满、胃痛、呕吐”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致胃痞、胃痛”。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2017年)》中指出,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如消化性溃疡、GERD、炎症性肠病、急性应激性溃疡、IBS等,是指精神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及预后过程中密切相关的器质性病理改变和(或)功能障碍,心理疏导和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的联用是治疗消化心身疾病的基本原则。
情绪对胃病有如此大的影响,因此,中医治疗胃病常常注重调理情志,通过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患者也要舒缓压力,保持健康心态,同时要学会培养自身调整心理能力,学会自我开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