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消化系统疾病,为什么选用抗抑郁焦虑药物?
2023-12-26 14:55:46
作者:王小燕
作者单位:孟州民生医院中医内科
在中医理论上,大脑与五脏六腑的关联都是非常有趣的,脑脾相关,肝脑相维。今天主要讲这个胃脑相关:有一句话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表达的就是胃脑的关联。早在1920年,世界上已经有“脑-肠”轴的概念,人们发现大脑和肠道是互相影响,当胃部缺乏一种菌群,会导致大脑中血清素含量的降低,而血清素跟多巴胺一样是能够让人感到快乐的元素,肠道疾病的患者往往会伴有焦虑抑郁情绪。

胃其实是个情绪器官,它受植物神经支配,不受意识控制,心情好的时候胃口会大开,心情郁闷、抑郁的时候会完全没有胃口。抑郁症患者多半会有厌食的症状。更为常见的是焦虑症患者,很多人会有嗳气、烧心和反酸的问题,心慌、心悸、失眠自不必说。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胃肠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占据非常重要地位。心理疾病又会引起消化系统症状,二者互为因果。

消化性溃疡、胃炎、胃食管反流病(GERD)、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IBS)、急性应激性溃疡等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常规治疗包括抑酸(抑酸剂或抗酸剂)、保护胃黏膜(胃黏膜保护剂)、增强胃动力(促动力药物)、结合胆汁(降胆酸类药物)等。但当上述治疗效果不理想时,需考虑神经精神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防治及预后过程中的作用,因为消化系统疾病可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其相关临床表现有恶心、反酸、饱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上腹疼痛、便秘等。

在不良的精神状态下,胃的运动功能与分泌功可能会减弱甚至停止,肠蠕动亦可能呈抑制状态。同时,消化道疾病的症状也会反过来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两者互为因果,互相牵制。因此在临床上,许多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除了出现胃肠道的相关症状,还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抑郁、焦虑障碍和神经衰弱等精神症状。

当我们受到诸如焦虑、愤怒、沮丧、悲伤等负面情绪困扰时,身体最常见的一个反应就是出现消化系统的症状,常常感到上腹胀痛、不适,嗳气、反酸等,严重的还会有进食差、恶心的现象。中国传统医学中就有这样的说法:“郁久化热伤胃致痞满、胃痛、呕吐”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致胃痞、胃痛”。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2017年)》中指出,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如消化性溃疡、GERD、炎症性肠病、急性应激性溃疡、IBS等,是指精神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及预后过程中密切相关的器质性病理改变和(或)功能障碍,心理疏导和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的联用是治疗消化心身疾病的基本原则。

情绪对胃病有如此大的影响,因此,中医治疗胃病常常注重调理情志,通过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患者也要舒缓压力,保持健康心态,同时要学会培养自身调整心理能力,学会自我开导。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