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枢性高热, 中西医该怎么治?
2023-11-21 17:39:54
作者:1.魏一栋     2.兰光涛
作者单位:1.无极县南流乡卫生院    2.无极县中医院

中枢性高热,是一种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高热的严重疾病,它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常常给患者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在探索治疗这一病症的方法。西医注重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而中医则通过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来调整机体的平衡。而我们需要了解这两种医学体系的治疗手段,以便在面临中枢性高热的困扰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本文将介绍中枢性高热的定义、病因、症状、危害以及中西医治疗的方法、效果和副作用,以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学信息。

一、中枢性高热的定义、病因、症状和危害

中枢性高热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体温升高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复杂,可能与感染、中毒、脑损伤等因素有关,表现为体温急剧升高,伴随着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中枢性高热可能引起脑组织损伤、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二、中西医治疗的目的和原则

在治疗中枢性高热时,中西医的治疗目的是共同的,即迅速有效地降低体温,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治疗的原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综合运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手段。

三、西医治疗

在西医治疗中枢性高热中,物理降温是首要手段。这包括多种方法,如头戴冰帽、四肢大血管冰敷、酒精擦浴、冰毯、冰盐水洗胃以及血管内降温等,这些方法能够迅速有效地降低体温,减轻脑损伤,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皮肤损伤、心律失常、腹泻等,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时间。

药物降温是西医治疗中另一不可忽视的方面。对乙酰氨基酚、安替比林甲胺甲烷、冬眠合剂、溴隐亭等药物通过不同机制辅助物理降温,然而,这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肝肾损伤、过敏反应、血液异常等副作用,因此在选择时需慎重考虑患者的体质、药物相互作用和剂量。

除了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外,西医还注重对症支持治疗。这包括维持水电解平衡、防治感染、控制颅内压、保护脏器功能、纠正代谢紊乱等措施,这一系列的支持治疗能够减少中枢性高热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监测指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治疗

在中医治疗中枢性高热时,辨证论治是核心。中医将中枢性高热分为风热、湿热、瘀热、阴虚火旺等证型,选用清热解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阴降火等方剂,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清除邪热,祛除痰浊,增强正气。然而,中医治疗也可能引起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等不良反应,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方剂和剂量。

除了辨证论治,中医还运用多种外治法。针灸、拔罐、艾灸等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清热解毒、平肝息风、开窍醒神的效果。然而,这些方法也可能引起皮肤感染、出血、瘀斑等不良反应,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皮肤情况和穴位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强度。

五、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西医各有其独到之处,中医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西医注重对症治疗和药物干预,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全面、更精准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体现在治疗手段的丰富性上,在治疗中枢性高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辨证论治和外治法等多种手段,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结束语

综合来看,中西医治疗中枢性高热各有其独特之处。西医的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侧重于迅速有效地降低体温,但副作用较大,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和外治法调整机体平衡,但需要较长时间见效,且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在治疗中枢性高热时,中西医结合可能是更为全面的选择。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避免延误治疗或过度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