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底如何界定糖尿病呢?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mmol/L、糖耐量两小时血糖≥11.1mmol/L,以及随机血糖≥11.1mmol/L。这三者是“或”的关系。如出现症状,符合一个指标即诊断为糖尿病;如无症状,指标符合两次以上即诊断为糖尿病。
哪些人需要关注糖尿病?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①年龄≥40岁;②超重与肥胖;③高血压;④血脂异常;⑤静坐生活方式;⑥糖尿病家族史;⑦妊娠糖尿病史;⑧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⑨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我国绝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是由于增龄、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想要远离糖尿病,就要注重健康生活习惯和生活意识的养成。做好糖尿病的正确预防,有助于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正确预防攻略:
一级预防: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饮食方面:
1.饮食上避免高糖食物,可多吃蔬菜和适量吃低糖水果;
2.规律进食,每餐七八分饱,糖尿病人要严格控制每餐摄入量,以此维持血糖稳定;
3.可改变进餐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也可帮助餐后血糖平稳;
4.远离烟酒,比起网红致癌因素“阿斯巴甜”,烟酒是致癌“大咖”
运动方面:
1.减少久坐,每30分钟活动一次对控制血糖有益
2.让身体适度出汗
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五次,改善代谢。每周可进行2~3次抗阻、柔韧性或平衡训练。
3.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睡眠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血糖相关检查,普通健康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糖尿病相关筛查。
二级预防定期筛查控制风险
糖尿病的筛查项目:
糖尿病风险评估表:这个表是专门为筛查是否有糖尿病风险而制的,可以评估是否有糖尿病风险。
空腹血浆葡萄糖:看空腹血糖水平的高低,是常规的筛查手段。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用于诊断是否是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看近三个月的血糖情况。
三级预防积极预防慢性并发症
全面控制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导致器官损害,预防器官功能衰竭,减少并发症导致的残废或死亡。预防糖尿病、控制糖尿病并不难,但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健康意识。运动、饮食、药物就像是管理糖尿病的“三条腿”的桌子,这“三条腿”配合好才能真正的管理好糖尿病,保持血糖平稳。
饮食控制指南
主食的选择:首先保证每日碳水化合物供给的能量占总能量的45%~60%。推荐主食粗细搭配,白米饭、通心粉、白面包等细粮与糙米、荞麦、莜面、玉米碴、青稞、藜麦等粗粮各占一半。
肉类的选择: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必须有肉,肉属于优质蛋白,在体内利用率较高,胜过豆制品蛋白,所以,糖尿病人必须吃肉,白肉优于红肉,鱼虾>鸡鸭>瘦牛羊>猪肉,每天3两以内为宜。
油的选择:建议使用橄榄油、山茶油、花生油、菜籽油、豆油以及坚果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油。一般来说,不饱和脂肪酸每日占能比不超过10%,每日20~25g,烹调用油即可。
蔬菜、水果的选择:蔬菜和水果主要提供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推荐新鲜的绿叶蔬菜每天500~1000g、五颜六色的水果200~300g。在这个范围内不必顾虑其含糖量。
糖尿病运动指南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首先要做的是评估自身是否适合运动。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运动,更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高强度的运动。因此,不能过度强调运动的效果,盲目运动带来的后果可能弊大于利。运动时出微汗或者运动时心率维持在170-年龄所得的数值,持续30分钟,这就是糖尿病患者每天有效的运动量。如果今天摄入的食物较多,那就多运动一会,一般情况下运动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此外,有心梗的患者不能进行中高强度的运动。
糖尿病的服药指南
有些患者会自己调节药量,认为自己这顿吃多了就吃药,下顿吃少了就不吃药了。这是不对的,定期服药对血糖的控制非常重要。如要调整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规律用药会造成血糖波动,而血糖波动会造成机体器官的损害,加速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