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盆腔炎的病因
(一)感染
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因素,细菌可以通过性传播、宫颈感染或其他感染途径进入盆腔,导致炎症反应,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淋病、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
(二)不当护理
不正确的卫生习惯和护理可以增加患慢性盆腔炎的风险。比如,不洗手、不洗净私密部位、不适当的清洁方法等,均可能导致细菌感染。
(三)性生活
多次性伴侣、不使用安全措施、性生活频繁、性伴侣存在性生活疾病以及性行为中的刺激和摩擦都可能增加患慢性盆腔炎的风险,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细菌进入盆腔并引发炎症。
(四)免疫力低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可能使身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患慢性盆腔炎的风险。
(五)子宫内设备
放置子宫内的节育器或其他内设备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致慢性盆腔炎。
(六)既往感染史
曾经患有其他盆腔感染,如阴道炎、宫颈炎等,也会增加患慢性盆腔炎的发生几率。
(七)妇科问题
某些妇科问题,如输卵管堵塞、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器官炎症(如阑尾炎等),可致盆腔炎症。
(八)手术
宫腔手术、人流术等,损伤了生殖道黏膜,破坏了机体抵抗力等,病菌入侵引起炎症。
(九)其他因素
精神压力、饮食不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经期盆浴、经期不注意卫生等)等因素也可能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
上述可见,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慢性盆腔炎,因此女性需注意生活保健,尤其是私处的科学护理,提升机体免疫力,预防盆腔炎症,若出现不适症状,须及时就医,避免炎症长期发展。
二、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
(一)中药内服,辨证施治
辨证分型是中医疗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能够结合患者具体的症状表现明确病机、病因,进行针对性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1.湿热瘀结型
症状表现:腹痛、带下量多、带色黄、带质黏稠,伴腰骶部疼痛、口干、食欲下降等;病因:湿热内蕴、与血搏结,导致气血凝滞等;对此,应进行清热、化瘀、利湿、止痛等治疗,如清热利湿化瘀汤等;另外,饮食上禁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2.气滞血瘀型
症状表现:少腹胀痛或刺痛、带下量多、乳房胀痛、经血多块等;病因:肝气内伤、血瘀、气行不畅等;对此,可进行理气、活血、止痛、化瘀等治疗,如逍遥丸、血府逐瘀丸等;另外,饮食上禁食寒凉食物,可多食姜、红枣等温补性食物。
3.寒湿凝滞型
症状表现:小腹疼痛或者坠痛,尤其在经期加重,神疲乏力、带下淋沥、小便频、经血量少且色黯等;病因:寒湿入侵、血性不畅等;对此,可进行活血、祛寒、化瘀、除湿等治疗,比如少腹逐瘀汤等;另外,饮食上可多食山药、生姜、薏米等温阳化湿的食物。
(二)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是将草药制剂通过灌肠的方式送入患者的肠道,以起到清热、利湿、活血的作用,该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盆腔区域,提高药物的局部疗效,缓解炎症和疼痛。所用中药材多选蒲公英、鱼腥草、苦参、莪术等,合理配伍,浓煎,取药液约100ml,药液温度在36~40℃比较适宜,每晚灌肠1次,经期除外,持续治疗约1个月。
(三)中药热奄包
将草药煎煮后,用布包裹并敷在患者的下腹部,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热力的作用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炎症,并缓解疼痛。这种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在家中进行,对于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配伍药材时,可结合辨证理论,针对用药及选择穴位。
(四)药灸
取适量吴茱萸、丁香、熟附子、干姜等,合理配伍,制成灸条,结合具体症状辨证取穴施灸,可温通经脉、补脾肾等,促进炎症吸收。
另外,针刺、耳穴压豆、罐法等也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及一定疗效。中医疗法可单独使用、可综合使用,也可结合西医使用,安全、可靠,值得重视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