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骨折后的紧急处理,看懂不再害怕
2023-12-27 15:30:56
作者:潘庄宝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德保县人民医院
骨折所指的是骨产生连续性中断、完整性破坏,简单来理解,就是在人体骨骼所承担的力量已经严重超过自身骨骼所能承受极限最大强度时,就会导致“骨折”的发生。临床常表现为外伤后,局部出现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症状,骨的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骨擦感是骨折的专有体征。另外,严重的多发性骨折可导致休克,危及生命。本文将就骨折后紧急处理进行详述,让更多人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一、骨折为什么需要紧急处理?会出现什么特殊体征?

骨折患者会出现特殊体征与全身反应,特殊体征以便表现为骨折部位肿胀、变形或活动受限。当我们发生摔倒后无法活动,首先应当考虑与骨折有关,也有可能使脱臼或局部软组织挫伤造成的,骨折的特殊体征为以下几点:1、畸形:局部发生畸形,与骨折端异位、肢体形态改变有关,患处将会出现扭曲、缩短、成角。2、异常运动:患者异常一般情况下无法活动的肢体发生活动,如上臂中段骨折,在上臂中段出现了弯曲畸形的情况,与假关节一样,也就是骨折后畸形。3、骨摩擦音和骨摩擦感:骨折断端相互摩擦被称为骨摩擦音,同时患者会感到骨摩擦感。根据以上几个特殊体征,基本可以初步判断为骨折,但是也有部分骨折不具备特殊体征,比如不典型骨折、压缩性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这些骨折的常见症状为压痛、肿胀等,需要前往医院就诊才可以确诊。一般骨折都只会造成局部症状,只有严重骨折患者才会引发全身反应,常见的为休克与发热,休克是指骨折后,患者血管破裂或脏器受损,出血量最大可达2000ml以上,严重者会导致死亡;骨折患者通常体温正常,股骨骨折、骨盆骨折的患者,吸收血肿期间有可能会发生低热,但是一般不超过39℃;开发性骨折患者有可能发生高热,提示患者存在感染与休克可能性,死亡风险增高。

二、骨折的紧急处理措施有哪些?

骨折的急救方法包括抢救生命、包扎伤口、妥善固定、迅速转运等,以便病人尽快得到妥善处理。

1、抢救生命:首先评估患者体征,如若发现休克表现,比如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等,则应首先给予保暖措施,尽量避免挪动,等待专业人员救治,清理口鼻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

2、包扎伤口:骨折可分为多种,如若为开放性骨折,伤口出血,则需要实施加压包扎处理,出血未得到改善,则需要将止血带扎在近心端,记录加压时间,最长不可超过1小时,不然将会增加肢体坏死概率。包扎用物尽量选择干净的衣物或无菌敷料,避免污染创口;骨折断端戳破皮肤,且已经污染,则不能轻易复位,避免将污物带入伤口内,及时联系医院,给予清创后处理,随后实施复位。

3、妥善固定:固定是骨折急诊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凡是怀疑骨折的患者,均应按骨折处理,避免频繁或大幅度搬动患者;如若患侧肢体肿胀严重,可以使用剪刀剪开患肢衣袖,降低局部压迫;如若骨折处存在明显畸形,骨折断端对周围血管造成威胁,可视情况适当牵引,让其慢慢变直后再进行固定。

4、避免随意活动:软组织损伤严重、骨折对位不良、固定不牢固、骨折处出现感染、过早进行活动,都会影响到骨折的愈合速度。如果勉强运动,不但无法使骨折尽快愈合,还有可能导致骨折愈合迟缓,甚至骨不连。因此,需要避免患肢负重及活动。

5、迅速转运:患者经过初步处理、固定后,应当及时转运到附近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各项治疗措施,保证生命安全及骨折后功能的恢复。

6、院内积极对症治疗:在患者转入医院后,结合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病情,部分患者可选择手法复位,外固定,保守治疗,手法复位无法达到功能复位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而有些骨折患者不能立即做手术,一般是由于患者自身因素以及疾病变化有关,马上做手术将会导致手术风险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升高,因此不能立即开展手术,比如患者存在基础疾病、静脉血栓,又或者骨折部位污染严重、骨折部位出现严重肿胀等。可以各种治疗手段调整患者生理机能,让其符合手术标准,给予手术干预。

本文针对“骨折为什么需要紧急处理?会出现什么特殊体征?”“骨折的紧急处理措施”两方面做出具体阐述,旨在让大家了解骨折后的紧急处理措施,不再害怕。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