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应激障碍
2023-10-18 15:52:50
作者:蒋惠华
作者单位:灵山县第二人民医院
99%的孩子都会中招-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发生应激障碍

当孩子遇到一些创伤的时候,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会安慰孩子,但你以为的事情过去之后,还会再关注它对孩子的影响吗。本期视频我们来讲讲这个99%的孩子都会中招的应激障碍,它是指:由于青少年早期大脑发育不平衡,在经历一些应激事件以后,以海马、杏仁体以及边缘系统等为代表的情绪脑部分,感觉知觉过度放大,分泌大量皮质醇,让青少年肾上腺素提高,陷入惊恐、紧张、焦虑、备战的状态,具体的表现有过度焦虑、紧张、恐惧或心情压抑,回避这一些应激事件的场景,社会功能不良等现象。

过去的并不曾过去--应激障碍应该如何治疗

1.个性化功能性运动结合心理治疗

对于轻度的应激障碍,可以选择个性化功能性运动治疗,提升大脑应激能力,结合心理治疗,减轻以及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给患者提供一个理想的缓解空间,通过疏导、解释、鼓励、支持以及指导等方法,促使患者消除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不过,心理治疗应该从患者自身的需要以及个性特点出发。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促使患者逐渐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应付事件能力,减轻对社会应激源产生的应激反应。

2.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患者的醒悟能力,改变患者不良的行为模式以及思维模式。认知治疗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轻度应激障碍的患者来说,尤其适合。

3.支持治疗

如果患者在患有应急障碍之后症状表现比较明显,无法正常的进食且同时出现抑郁、焦虑、行为混乱等症状,应该给予支持治疗,在饮食上补充营养的同时,再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给予抗精神类的药物和抗抑郁作用的药物,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异常行为。

4.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治疗主要适用于病情比较严重且有轻生自杀的念头的患者,通过电休克迅速控制其异常行为动作。

5.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范围比较广,对于过度兴奋、冲动、妄想等症状者,可以给予抗精神病类的药物;而对于情绪过于忧郁的患者,则适用于服用抗忧郁类的药物。

这样的孩子 日夜都在噩梦里一-应激障碍的几个表现

第一,出现了创伤再体验症状,也就是患者在意识非常清楚的情况下反复出现一些画面,这些画面是曾经遭受过创伤的画面,或者是在睡眠中反复出现与任何事件有关的噩梦。

第二,警觉性增高,几乎每一个应激障碍症的患者都会出现警觉性增高,这是一种自发性的持续的高度警戒状态。患者会伴随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以及焦虑情绪,也会伴随有心慌、出汗、头痛、躯体多处不适等症状。

第三,回避和麻木,这种回避表现为有意识回避和无意识的回避,是患者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性的选择。麻木主要表现在情感的麻木,对周围环境刺激普遍出现了反应迟钝,甚至会出现了退行性的行为,如不愿意去上学、不愿与人交往、疏远周围的人,对很多事情失去信心和兴趣。不要让应激障碍成为管教孩子的手段--送给应激障碍家长的三个忠告

很多家长喜欢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打骂,吓唬孩子,希望以此让孩子记住错误,下次不要再犯。但过于极端的方式,就很容易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产生应激障碍。这里给应激障碍孩子家长几个建议:

1.反省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要孩子一哭闹就妥协,也不要期望过高,希望孩子一下子全改好,要逐个问题地改正。

2.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同时要尊重孩子,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孩子,事后一定要道歉。

3.加强抗挫训练,教会孩子遇到挫折不轻言放弃,遇事要学会分析,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家中有应激障碍的患者,家属首先要了解相关的知识,不要一味的强调让患者坚强,这样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其次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要给患者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的事件后,再鼓励他恢复正常的生活;最后家人要监督患者积极应对,提醒患者不要采取消极的不良的应对方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