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逆转糖尿病的关键——控制糖毒性
2023-12-19 21:58:40
作者:薛雁飞
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马厂镇卫生院

  相信有不少糖友遇到过类似经历,那就是出现口渴、 多饮、多尿等症状后,检查时发现血糖已经高到超乎自己 想象,甚至当感到身体明显不适时,已被查出心脑血管等 靶器官损伤。为什么糖友们会忽视对血糖的控制呢? 因 为单纯血糖升高无异常体感,不知不觉中使身体脏器、血 管、组织逐步受到损害,发生病变。那么在不知不觉中对 人体造成伤害的元凶是什么呢? —糖毒性,即葡萄糖毒 性,指过量的葡萄糖对机体所造成损害的毒性作用。下面 就以展示典型病例的方式带领大家认识糖毒性的危害以 及控制糖毒性的过程。

  患者,男性 62岁,发现血糖升高近 6年,偶有口渴,期 间出现最高血糖达 21.6mmol/L,经口服药物治疗病情有 所改善,但血糖水平仍时有波动。近期进食油腻食物及坚 果类零食后,血糖水平出现明显波动,自测空腹末梢血糖 达 14.2mmol/L,自此次病情加重以来小便频次增加,目前 口服二甲双胍片0.5g,每日两次;格列美脲片2mg,每日一 次控制血糖。于我院门诊测空腹静脉血糖 12.5mmol/L, 餐后 2 小时静脉血糖 18.7mmol/L,甘油三酯 3.85mmol/L, 总胆固醇 6.9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85mmol/L, 肝、肾功能未见异常,尿常规提示:尿糖 3+,其余未见异 常。既往患天疱疮 10余年,经免疫抑制剂疗病情趋于稳 定后一直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 目前,每日口服5mg 醋酸波尼松片。考虑到患者糖尿病病史较长以及长时间 应用糖皮质激素所造成升高血糖的情况,我们分析长期的 高糖状态造成其胰岛 β 细胞一定程度损伤,导致患者胰岛 素分泌相对不足,使其血糖出现波动,引起机体营养物质 代谢异常。那么不难理解“糖毒性”可以引起胰岛 β 细胞 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减退或衰竭,使胰岛素分泌下降或无胰 岛素分泌。

  系统归纳一下,长期高血糖带来的糖毒性会损害胰岛 β 细胞功能,细分起来主要有以下表现:1.胰岛 β 细胞分泌 对葡萄糖刺激的敏感度下降;2.胰岛 β 细胞内胰岛素释放 功能作用下降或耗竭;3. 在长期高血糖的影响下,胰岛 β 细胞功能由可逆性损害逐渐进展为不可逆性损害。胰岛 素的数量和效能都下降,于是血糖更高,形成恶性循环。

  葡萄糖不仅具有侵蚀性,可以侵害胰腺细胞,使胰腺细胞 失去活性,从而使其功能减弱或衰竭;而且葡萄糖还可以 与蛋白质发生作用,形成糖基化,从而使糖尿病患者的大 小血管发生病变。首先受侵害的是毛细血管聚集的组织 器官,如视网膜、肾脏、足部的毛细血管会被含高葡萄糖的 黏稠血液堵塞,造成缺血坏死。对心、脑血管也有明显的 伤害,形成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

  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降糖治疗方 案,对其进行饮食和运动指导。饮食上:低盐、低脂,优化 食物成分比例结构,根据机体能量需求,定时定量进食。 运动上:除日常活动量以外,分别在早餐和晚餐后散步30 至 60分钟。药物上: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0.5g,餐前 半小时口服,每日三次;阿卡波糖片 100mg,随餐嚼服每日 三次,以控制餐后血糖。考虑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未出现 酮症和泌尿系感染,给予钠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达格 列净 10mg晨服,每日一次,以控制基础血糖并有助于改善 心血管功能预后;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 10mg,每日一次, 调节血脂。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知识宣教,使 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病情,争取积极配合治疗。患者治疗期 间定期对其进行随访。近一周监测血糖情况为空腹血糖 波动 于 7.6 ~ 9.3mmol/L,餐后 2 小 时血糖 波动 于 9.6 ~ 12.7mmol/L,继续治疗 2 周后其空腹血糖波动于 6.5 ~ 7.3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波动于 8.4 ~ 9.6mmol/L,并且 其血糖波动幅度趋于稳定。不难发现,在对该患者治疗过 程中,改变其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减少过多能量摄入, 增加能量代谢过程;通过药物调节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和 代谢,都起到了减缓血液高糖状态的作用。而随着血糖的 持续稳定,糖毒性也会随之受到扼制,这样会使一部分受 糖毒性抑制而未凋亡的胰岛 β 细胞功能得到恢复,从而更 益于血糖控制。

  早重视、早发现、早控制对于糖尿病的控制至关重 要。加强对公众的健康知识宣教,使更多高危人群认识到 “糖毒性”的危害,定期积极体检,及时干预控制高血糖,扼 制糖毒性危害,不仅有利于糖尿病病情及并发症的控制, 甚至实现早期糖尿病的逆转。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