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产妇乳头异常怎样进行母乳喂养的护理?
2024-01-12 15:06:42
作者:曹锡英
作者单位:隆安县人民医院
绝大部分女性不做产前乳头准备也可以完成母乳喂养,但是由于不同女性乳头大小、形状存在一定差异,也有部分女性存在乳头凹陷、乳头不突出等乳头异常问题无法顺利完成母乳喂养,那么乳头异常产妇应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呢?

平坦乳头

部分女性存在先天性乳头颈短平、内陷乳头情况,在产前未完全纠正,乳房充盈过度对乳晕部造成影响,导致乳头顶平坦。这类女性在母乳喂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哺乳前:(1)尽量选择坐位姿势,确保产妇松弛,舒适。(2)使用热毛巾对乳房进行热敷3至5分钟,并对乳房进行按摩,促进乳房排乳。(3)将部分乳汁挤出,使乳晕保持松软,再将乳头捻转刺激产生立乳反射,方便婴儿含吮乳头。

2.哺乳时:(1)婴儿在饥饿状态下,吸吮力更强,可以先让婴儿吸吮平坦一侧乳头,从而让婴儿将乳头、大部分乳晕吸住。(2)采取侧坐式、环抱式的方式对婴儿进行喂养,这种姿势可以方便产妇控制婴儿头部,吸吮部位可以更好地固定。(3)如果以上方法都没有喂养成功,可以采取抽吸法让乳头更加突出,再让婴儿吸吮。

3.哺乳结束时:如果在喂养过程中没有成功让婴儿吸吮,也不能使用橡皮乳头,否则婴儿可能产生乳头错觉,增加喂养难度。产妇可以每天挤奶8次或者超过8次,使用小匙、小杯对婴儿进行喂养,同时,继续对婴儿吸吮乳头口腔运动进行训练。

乳头微裂

乳头微裂和不正确含吮有着密切的关系,部分产妇在分娩后没有掌握正确的喂养技巧,婴儿口腔运动功能失调,或者乳头上使用酒精、肥皂都可能导致乳头微裂。这类女性在母乳喂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哺乳前:(1)尽量选择产妇松弛,舒适的姿势进行喂养。(2)使用热毛巾对乳房进行热敷3至5分钟,并对乳房进行按摩,促进乳房排乳。(3)将部分乳汁挤出,使乳晕保持松软,再将乳头捻转刺激产生立乳反射,方便婴儿含吮乳头。

2.哺乳时:(1)先让婴儿吸吮损伤比较轻的乳房,避免婴儿饥饿时吸吮力过大,加重乳头损伤。(2)婴儿在吸吮时必须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吸住。(3)抱婴位置交替改变,可一次卧位,一次坐位,使乳头、乳晕四周吸吮力分散。(4)增加哺乳次数。(5)哺乳结束后婴儿会自行将乳头放下,再将婴儿抱走。如果中途需要中断,可以使用食指对婴儿下颏进行轻轻挤压,使其中断吸吮,切勿强行中断,以免婴儿撕扯。

3.哺乳结束时:(1)挤出少量乳汁在乳头、乳晕均匀涂抹,让乳头短暂暴露,使其保持干燥。这样乳汁中含有的蛋白质可以对乳头皲裂表皮起到修复作用,同时,还能达到抑菌效果。(2)内衣、胸罩应尽量选择宽松、纯棉材质,放置乳头罩,方便空气流通,同时,加快皮损位置尽快愈合。如果乳头出现剧烈疼痛,可以暂停亲自喂养,将乳汁挤出后用小杯、小匙进行喂养。

乳腺管阻塞

乳腺管阻塞一般和不经常哺乳、继发性乳汁淤积、不完全吸空乳房、乳房局部受压等因素有关。这类女性在母乳喂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哺乳前:使用热毛巾对乳房进行热敷3至5分钟,并对乳房进行按摩、抖动、拍打,促进乳房排乳。

2.哺乳时:(1)先让婴儿吸吮阻塞一侧乳房,在婴儿饥饿时吸吮力更强,可以促进乳腺管疏通。(2)尽量让婴儿吸吮乳头、大部分乳晕,实现有效吸吮。(3)改变每次抱婴姿势,确保各叶乳腺管充分吸空。(4)哺乳同时对患侧乳房进行按摩,促进阻塞乳腺管尽快畅通。(5)增加哺乳次数,促进乳汁排空,如果婴儿不配合吸奶,需要将奶挤出。

3.哺乳结束时:(1)保持充分的休息。(2)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胸罩。(3)逐渐进行断乳,表面。

乳房过度充盈

乳房过度充盈主要是乳房中体液、血液、乳汁积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和不经常哺乳有关,需要在24~48小时内及时采取护理。这类女性在母乳喂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哺乳前:(1)使用热毛巾对乳房进行热敷3至5分钟,并对乳房进行按摩、抖动、拍打。(2)使用手或吸奶器将奶汁挤出,使乳晕变软,确保婴儿能含吮乳头、大部分乳晕。

2.哺乳时:增加哺乳次数,促进乳汁排空。

3.哺乳后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胸罩,促进胸部循环。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