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做好自我血糖管理?
有的患者认为自己血糖不是特别高,或者没有太多的症状,就不需要血糖管理。UKPDS研究显示,血糖在早期控制好的人群和早期控制不好的人群,以后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是不同的,早期严格控制血糖的人群,在十年以后,虽然他的血糖控制不好了,但是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所合并的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是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早期管理好血糖,对于我们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之所以要做好糖尿病血糖管理,是为了防止心脑血管的并发症。众所周知,社会人口日益老龄化,寿命延长后,心梗、脑梗的风险会有所增加,我们管理好自己的血糖,是为了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这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都是不可逆的,会导致致残致死率的增加。
二、什么是个体化的血糖管理?
根据糖尿病的病程,糖尿病的预期寿命,合并症的多少,每个人的降糖目标是不完全一样的。
对于一般人群,我们主张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7,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在10。但是,相对比较年轻的患者,我们主张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应该控制的更严格一些。要求他的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6左右,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在8左右,糖化血红蛋白应该控制在6到6.5之间。那么对于年龄高、并发症风险特别高、有合并肿瘤、其他心血管严重病症情况的人群,我们可以适当的放宽,可以让空腹血糖控制在7到8,餐后血糖在10到12,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放宽到7到7.5之间,这样儿对患者来说可能会更受益一些。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考虑到,如果血糖控制太严格之后,低血糖的风险会增加,给他带来的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也会增加,出现血管的痉挛、心肌梗死、脑梗的风险就会增加,所以,我们应该对血糖适度的放宽。
对于糖尿病管理中的分层管理,对一般的人群和糖尿病患者,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三、一般血糖管理的内容
1.定期监测血糖
糖尿病人治疗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有效控制血糖,在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中,通过监测血糖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病情。在血糖的定期监测中,患者要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按时监测血糖,一旦血糖含量具有增加的趋势,必须要采取饮食、运动、服用药物等一系列方法来降低其含量。
2.合理控制饮食
目前,糖尿病很难得到根治。饮食与糖尿病息息相关,严格控制高糖物质的摄入至关重要。在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中,饮食一定要合理。注意平衡膳食,建议吃升糖指数低的蔬菜,如苦瓜、黄瓜、西红柿、青菜、芹菜等,水果如柚子、猕猴桃、草莓、青苹果,蛋白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纯牛奶、鱼类等,主食最好选择粗粮如玉米面、荞麦面、燕麦面,勿食粥、面条等使血糖骤升的食物。
3.重视遵医嘱服药
在糖尿病自我管理中,服用药物也很关键。需要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保证用药的规律性,不得随意停止药物服用或者拒绝药物。因为糖尿病病程漫长,特别是对于严重的糖尿病,需要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患者家属也要做好积极的引导作用,积极监督患者服用药物。患者自身要建立良好的健康用药理念,维持体内血糖含量的稳定。
4.适当进行运动
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浆胰岛素浓度降低,并改变胰岛素抵抗,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生命在于运动,在糖尿病患者的适当运动中,有助于更好地维持血糖稳定性,避免血糖含量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对于缓解疾病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5.体重管理
体重指数(BMI)<24Kg/m2【BMI=体重(kg)/身高2(m2 )】
6.血糖管理
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随机血糖等,定期糖化血红蛋白监测(3-6个月监测1次),必要时动态血糖监测。
7.药物治疗管理
定时定量,规律用药,掌握正确的服药时间,了解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8.并发症管理
定期进行并发症的评估与筛查(如足、心脑血管、肾脏、睛底、周围神经等),学会低血糖的应急处理,足部的护理切不可放松。
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做好平日的自我监测和管理非常重要,饮食、运动、用药、作息应尽可能地规律,否则,病情就很难得到良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