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细菌为什么耐药吗
2022-12-15 09:50:59
作者:舒丽红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生活中,常会发生误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这也导致了细菌耐药速度越来越快,遏制与延缓越来越难。全球每天有很多人因为细菌耐药发生感染,以前十分有效的抗菌药物现在对常见的细菌都无法产生作用,有些细菌甚至对大部分抗生素都有耐药性,至今,医药行业还在与其做斗争。
  1. 1.认识细菌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不敏感,服用药物后治疗疾病效果明显降低的现象。细菌的某一菌株内,可能本身由于遗传因素具有天然耐药性。当患者所服用抗菌药物的浓度不足,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但是却无法杀死或抑制病原体,残留的菌株经过大量繁殖,可能具有抵抗此药物的能力,这种对药物的抵抗能力被称为细菌耐药,而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被称为“耐药细菌”。细菌耐药性会随着使用抗生素时间越长而不断升高。
  1. 2.细菌耐药的分类
细菌耐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种类型。天然耐药也被称为固有耐药性,由于化学结构与组成不同,导致了其染色体本身对抗菌药物不敏感,这种基因代代相传,就形成了细菌天然的耐药性,比如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细菌是由于细菌与抗菌药物产生接触后,由质体引起,自身通过转变代谢方式,或者部分敏感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保证自身生存。如果细菌不再接触抗菌药物,这种耐药性可能会消失,但也有可能细菌会转移到染色体,遗传这种基因给后代,形成固有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基因不仅可以通过转移到染色体的方式遗传给自己的后代,还可以将本身具有的耐药基因进行平行传递,传递给不同类别细菌。有的细菌为了自身生存,甚至会寻找死亡的同类细菌,从它们散落的DNA中获取耐药基因。
3.细菌如何产生耐药性?
3.1正面出击——使药物分解或失去活性
细菌会产生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酶,当抗菌药物进入体内,酶会将其水解或灭活,这样药物发挥作用前就被酶破坏,失去生物活性,细菌就赢得了胜利。例如β内酰胺环,存在于平时服用的青霉素、头孢类药物里面。β内酰胺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服用后还来不及发挥作用,细菌产生的酶就会破坏β-内酰胺环,药物无法发挥抗菌作用,细菌产生了耐药。
3.2易容伪装——改变药物作用的靶点
细菌自身发生突变,产生某种酶的修饰药物使药物作用发生变化或者细菌改变与药物结合部位的靶结构,抗生素不能与新的靶蛋白结合就会导致抗菌失败。例如,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具有耐药性,一方面是肠球菌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增加青霉素工作量,另一方面,降低与抗生素结合的亲和力。当抗菌药物进入细菌后,无法找到靶位,也就没法发挥抗菌活性,细菌就会产生多种细菌耐药机制。
3.3功能进化——渗透障碍或产生外排泵
正常情况下,细菌外膜保持开放,允许药物进入体内,抗菌药物可以自由出入。当细菌与抗生素发生接触后,菌株改变通道蛋白设置外膜障碍,细菌防御性增强,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抗生素无法进入进入细胞内,就算进入也会被细菌的外排泵阻拦。这属于细菌的功能进化,是繁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机制,具有非特异性。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特异的蛋白通道会在亚胺培南进入菌体时将其排出。
3.4适者生存——细菌代谢障碍或营养缺陷
细菌增加颉颃剂代谢产量,改变休眠状态下的细菌,或者形成营养缺陷,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例如磺胺类药物进入细菌后,争夺二氢叶酸合成酶,细菌无法形成核酸就会死亡,但细菌为了存活,调整代谢状态,产生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一部分抵抗抗菌药物的竞争,一部分获得耐药性。
3.5最强武器——细菌菌膜形成
指细菌发展繁殖过程中,不断地粘附形成微菌落,并分泌多糖蛋白复合物,用膜状物把自己包裹起来。抗菌药物进入细菌内部十分不容易,加之生物膜抗逆能力极强,就会更难进入,可以广泛产生耐药。
最后,有些细菌具有交叉耐药性,对某一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在与其他相似的药物接触时,也会有抑制作用。
4.我们应该怎么做?
公众要合理看待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不随意选药:多数抗菌药物属于处方药,不能到药店随便购买,医生应该按照处方购药并服用。例如,感冒大多由于病毒引起,但有些是由细菌引起,这类感冒就需要通过检查后服用适量抗菌药物。
不自行选药:抗菌药物是用来对抗细菌的,选择抗菌药物时,必须咨询医生,经过临床诊断后确定抗菌药物。服用时,遵循医嘱按照处方药量、疗程服药,避免细菌耐药。
不任意服药:服用抗菌药物之前,必须咨询医生,获取专业指导后,根据医嘱服用,避免盲目滥用。感冒发烧等日常小病,抗菌药物可能并没有效果,切勿滥用。使用抗菌药物时,能口服就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注射就不输液。
不随便停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理性看待,不滥用不拒绝,必须服用时要按时按量服药,保证药物的有效浓度。
总之,细菌耐药固然有细菌为了存活发生变异的成分在,但与人类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无法脱离关系,甚至滥用抗生素成为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细菌耐药严重会导致患者丧生,要遏制与延缓细菌耐药,谨慎选择抗菌药物,不随意买药,不随意服用,不任意停药。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