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输血方式及其优点
输血方式分为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自体输血就是输入自己的血,分批次采集好自己的血并储存起来,需要时回输自己身体中。自体输血更为安全,避免输血传染病的发生,也可减少免疫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出现输异体血的风险;稀有血型或是 IgM 这两种特殊病
人异体输血血源困难,最好的方式采用自体输血。此外,适量多次的采血还有助于血液再生,加快术后患者造血功能恢复,缓解血源紧张,降低异体输血费用等优点。
异体输血是输入其他人的血液,主要通过无偿献血取得血液,通常异体血液在不同条件下分离成不同成分的血制品。比如凝血因子、红细胞悬液以及浓缩血小板等。成分输血具有以下优点: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性输入, 缺什么输入什么,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可降低异体输血不良反应,提高安全性;方便保存,使用方便,不同血液制品保存方法不同;一血多用,更节省资源;降低输血传染病的风险;目前多采用成分输血。
输血前的检查
输血前的检查项目主要有:ABO 血型和 Rh(D)型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常见 ABO血型有四种,即 A 型、B 型、AB 型与 O 型,稀有亚型血较少。Rh(D)血分为阳性与阴性,阴性少见。不规则抗体指的是抗 A 和抗 B 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献血者要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避免发生排异反应,需要输血的人,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避免发生溶血危险。交叉配血试验是指受血者能否接受输入的血液制品。
输入异体血(成分血)存在风险吗?
输血治疗后会有一部分受血者出现不适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发生在输血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输血后,受血者出现新的症状是疾病难以解释的。主要有免疫性反应、非免疫性反应以及输血传染病,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机体损伤,还可能会加重疾病发展。因此,进行输血前,
医生需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输血成分与输血量,切记不输入“营养血”与“安慰血”。
输血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输血很可怕,后果很严重。说到输血,大家都会有很多担心,即使面对危急病情,也迟迟不敢签字同意输血,延误疾病治疗。其实,大家不用如此担心,输血是治疗疾病很常见的一种方法。人体缺水会感觉口渴,我们就会喝水缓解口渴症状;若人体缺血时,就需要补血。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根据检查结果,严格把控该输入什么样的血,医生反复核对确认无误后才可给患者输血保证进入病人身体中的血液是安全可救命的。
误区二:输入全血可以代替营养品。老年人输入全血可容光焕发,输入血浆大大补充蛋白质,有助于伤口恢复,这是不科学的说法。输血与身体营养补充不是一件事,输血也不能解决营养问题。血液制品中含有的氨基酸很少,根本不如口服食物补充营养效果好,每袋全血中含有的蛋白质也很少。其实,反复多次输血会影响机体自身造血功能,也容易引发感染、过敏或是发热等现象。因此,不要依靠输血补充营养,补充营养还是要从饮食上做好调理,均衡膳食,不挑食,保证营养充足。
误区三:“亲上加亲”最安全。事实上,输入亲人的血液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安全,甚至还会使身体内出现一场凶险的战争。输血过程中,不仅输入了身体需要的成分,同时也会混入一些坏的“间谍”与“混蛋”,企图占领人体大本营。非亲人的血液可以很好识别这些间谍,及时拒之门外。但亲人间比较难鉴别出这些坏份子,它们悄悄的潜伏身体里,时机成熟,攻击身体,会引发致命性危险。专业上称其为“移植物抗宿主病”。虽然发病率比较低,若是发生,死亡率高达 90%,所以说输血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