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老人出现反复的头痛、头晕症状,同时还伴随记忆力减退、焦躁、耳鸣、易怒等现象,患者长期被上述症状影响,来院体检时一些实验室、影像检查却无器质性改变。医学界发现中老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意识障碍等症状与长期大脑血液供应不足有关,学界将脑部功能障碍综合征命名为“慢性脑供血不足”。据调查显示在我国4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中脑供血不足患病率占比2/3,如果早期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诱发脑梗死、阿尔兹海默症,是威胁中老年健康的隐形杀手。
一、病因
1.脑区供血不足:随年龄增长,人体脑血管功能逐渐退化,加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使动脉管腔狭窄、堵塞,单位时间内血流通过量减少,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2.微血栓:冠脉硬化脱落的斑块称之为微血栓,栓子脱落堵塞血管,影响脑区血液供应。3.血流动力学和血液黏稠度:当患者血压水平降低时,心搏出量也随之减少,受斑块影响,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在上述原因作用下脑组织血供不足,出现脑功能障碍。
二、表现
临床上认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时会出现一系列前驱症状,例如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流涎、言不达意;一侧的肢体活动障碍,走路时突然摔跤,手持物品突然脱落,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需要警惕脑供血不足或其他心脑血管病变。由于脑供血不足影响患者脑分析区,人体的感觉神经分布在脑分析区,发病后患者会出现面部、口唇麻醉症状和异物感,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一过性失明。最后是典型的神经意识异常症状,患者每天感到昏昏欲睡,沉默寡言、活动无精神,严重者甚至丧失判断能力,上述症状均与慢性脑供血不足有关。
三、治疗
1.西医:慢性脑供血不足早期治疗可预防脑卒中、血管性痴呆,常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溶栓、脑血管支架手术等。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凝聚类药物,同时还需根据患者病因采取降糖、降血脂等对症治疗,坚持长期服用降糖和降压药物,同时检测心脏、肾脏功能。脑动脉狭窄需要达到70%方达到手术治疗标准,可在介入术下切除动脉内膜或置入支架。
2.中医:传统中医认为慢性脑供血不足是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引起,精损髓伤、清窍失养、痰浊瘀阻为本病关键,可以根据患者病症服用养心安神、健脑补血类中成药,改善脑区血流量,增加血液供应,减轻脑疲劳,在饮食方面可以使用一些新鲜肉类和内脏,如黄羊肉、鹌鹑肉、猪脑、猪肚、猪肉;适当吃些坚果,如榛子仁。
四、预防
1.合理饮食
为预防慢性脑供血不足,饮食宜清淡,日常严格限制钠盐、脂肪摄入,改变原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午餐、晚餐尽量清淡,三餐不宜过饱,每餐6-7分饱即可,同时还应严格限制含糖量高的食物摄入,少吃荤菜,尽量改变原有烹饪方式,少放油,选橄榄油、菜籽油等植物油,多吃洋葱、海带、木耳和芹菜,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补充新鲜蔬果,饮食整体上远离三类成分,即盐、糖、油。
2.戒烟酒
香烟中尼古丁成分会加重血管痉挛,影响血液供应,同时吸烟还可加速血小板凝集,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慢性酒精中毒,影响人体脑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饮酒需适量,可以少量喝红酒或一些低度数的酒。
3.合理作息
良好的睡眠可以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症状,给大脑提供休息时间,防止其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相关研究表明,对于长期有赖床习惯的人们,大脑皮质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增加脑供血不足症状,加重患者精神乏力、头昏脑涨症状,中老年群体应规律作息时间,晚间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4.身心愉悦
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态,不因小事动怒,学会控制自身情绪,忌忧思、多虑,可以增加户外活动频率,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徒步、弹琴、绘画、广场舞等,在文娱活动中放松思维,转换情绪,降低心脑疾病发生率。
总而言之,慢性脑供血不足对患病群体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影响较大,高危群体应充分了解该病诱发原因,从源头上预防,以保证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