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欣怡发烧了,要请假!”“老师,今天子豪也请假,他也半夜烧了,去了急诊科,说是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老师,我家孩子也生病请假……”……幼儿园班群里老师频频收到孩子发烧请假的申请,也很担心。是的,又到了家长们都惧怕的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爆发的时期了。
什么是家长们都惧怕的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常见的病毒性咽炎,属于一种特殊的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夏秋季节,而1~7岁儿童是主要的易感染群体。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从发病到治愈一般一周左右,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医生检查咽部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鄂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数十个灰白色疱疹。
孩子是怎么被传染上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以呼吸道传播或粪——口传播,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且传播速度快,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为什么那么久才能治愈呢?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疾病进程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急性期和恢复期。潜伏期一般2~4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小时达高峰,体温可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肉疼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至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年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急性期咽部可能会出现灰色小丘疹,24小时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有一圈1~5mm的红晕,此阶段的皮肤受损通常出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和腭垂;恢复期时,溃疡在1~5天开始愈合,一般3天之内退热,症状消失。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和普通感冒、手足口病有什么区别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容易被当作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咽峡部长满疱疹,先是充血性红点,继之小泡,再接着破溃,形成溃疡。伴有反复发热、咽痛、孩子拒食、流口水。患疱疹性咽峡炎的婴儿因为不会说话,所以会日夜哭闹,不能睡眠。手足口病必须是嘴里、手上和脚上都起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只有嘴里起疱疹。孩子感染了疱疹性咽峡炎,怎么治疗和护理呢?怎么预防疱疹性咽峡炎?孩子若感染了疱疹性咽峡炎,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同时应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以及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因为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全身症状及咽部体征在4~6日后一般会自愈。当孩子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建议再隔离一周,所以从感染到治愈,共隔离2周时间。
居家这两周该怎么照顾好孩子呢?1.饮食注意清淡、营养易消化:患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以流质、易消化为主。由于咽峡部小泡破溃后形成溃疡,造成进食水困难,保证液体入量难度增加,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食流食或半流食。补充液体的办法有:给孩子喝偏凉的凉奶或水,少量多次,预防脱水,帮助身体康复。2岁以下的宝宝以牛奶为主,注意牛奶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冰,防止刺激宝宝口腔,增加孩子的痛苦。2岁以上的宝宝以稀饭、米汤、面条为主,餐具要及时消毒,可以漱口的孩子,可以每天用淡盐水漱口。2.缓解咽痛: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溃疡处涂抹碘甘油等有助于缓解疼痛。3.关注体温变化:勤监测体温,尤其是曾有惊厥史的孩子,要注意及时退热,控制体温。退热处理是为了增加宝宝的舒适度。可以温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浴,不推荐冰水擦浴。38.5或39℃以上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等。同时鼓励孩子多饮水,衣服不宜过厚,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4.关注病情变化:除密切观察体温,警惕高热惊厥发生外;还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如有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肢体乏力,呼吸心率增快,手脚发凉,皮肤发花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严重,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5.用物消毒:孩子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以及接触过的环境都应彻底消毒。对患儿接触过的物品及环境可采用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或紫外线灯照射0.5~1.0小时,餐具可采用蒸煮消毒,衣物采用阳光暴晒消毒。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孩子前后、给孩子更换尿不湿以及处理大便后都应用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