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近视不可逆 , 防控需科学
2024-01-30 14:46:17
作者:孙俊
作者单位: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

我国近视发病率居世界第二。根据教育部、卫生部联合调查的数据发现:小学生近视率约为 35.6%,初中生 71.1%,高中生80.5%,总体近视率52.7%,这是21世纪青少年面临的严峻的挑战。近视发生率高,发生年龄提前,及其容易发展为高度近视,导致出现眼底病变。面对近视不可逆的情况,近视防控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家庭,学校,医疗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以及社会团体等都动员起来,共同呵护孩子们的眼睛。但是,很多家长对于近视的认识和了解都比较肤浅,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预防和干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近视,掌握科学防控的方法,下面我们针对近视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1..视力又称视觉分辨率,是眼睛能够分辨的外界两个物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视力是随着屈光系统和视网膜发育逐步发育成熟的。0-6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期,新生儿出生仅有光感,1岁视力一般可达4.3(标准对数视力表,下同)。2岁视力一般可达4.6以上,3岁视力一般可达4.7以上,4岁视力一般可达4.8,5岁及以上视力一般可达4.9以上。在这个年龄段,家长要注意定期带孩子检查视力,及时发现先天性视力问题,在近视防控的长跑中,对于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做好“三个一”和“三个20”,也将是终身受益。

2.正视化过程:正常孩子出生时都处于远视状态,新生儿的眼球较小,眼轴较短,所以双眼处于远视状态。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眼屈光变化最快的阶段,其发育规律表现为随着儿童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随之变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称之为“正视化过程”。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儿童到12岁后才有远视眼发育成正视眼。

3.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指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病理状态, 近视的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不良用眼行为有关。

4.近视的典型症状是远视力下降,其主要表现包括:

一.远视力下降,近视初期常有远视力波动,

二.注视远处物体时不自觉的眯眼、歪头。

三.部分近视未矫正者可出现视疲劳症状。

四.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感和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特别是高度近视者,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风险增高,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3.近视的科学防控方法

在近视防控中,我们始终要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原则。我们作为家长,起到了源头的作用,那么首先要协助孩子培养健康用眼行为。家庭要积极培养“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主动学习掌握眼健康知识和技能。父母和监护人要了解科学用眼护眼知识,以身作则,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和督促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做好眼保健操和养成正确的读写习惯。使其建立爱眼护眼行为。同时家长设定明确规则,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积极选择替代性的户外活动取代的视屏时间。如做游戏和户外活动等,特别是日间户外活动。其次,建设视觉友好环境,有知识储备的家长会从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眼健康的视觉环境入手。保持适度的室内照明,给孩子选择高度合适的桌椅,纸质刊物,在孩子写字时给予合适的台灯辅助照明,并在家庭环境中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第三,,家庭应注重孩子的饮食和保障睡眠时间。给提供丰富的维生素A、D,E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例如,胡萝卜、番茄、橙子以及鱼类、坚果等。第四,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到正规的眼科医院检查视力,及早发现和纠正视力问题。如果发现孩子远视储备值低于正常范围或已经出现近视,应及早采取措施,如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科学矫正,同时延长日光下户外活动时间。

4.结语

总之,家长一定要多了解一些有关于近视的知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从用眼习惯、饮食、运动、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积极的做好近视防控,更好的控制近视的发生率,防止孩子过早地发生近视,甚至发展成高度近视。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