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慢性胃炎知多少?
2024-01-30 15:03:44
作者:霍义洁
作者单位:  河北省内丘县人民医院

引言: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影响着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副作用等。本文将从症状表现、病因分析、治疗方法等方面为您详细解析慢性胃炎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这一疾病。

一、慢性胃炎的定义及症状表现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种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则表现为胃黏膜萎缩、变薄、肠上皮化生等。

慢性胃炎的症状表现因人而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

上腹痛:慢性胃炎患者常常感到上腹痛或不适,疼痛多为胀痛、隐痛或烧灼痛,有时也可能表现为刺痛。疼痛通常在餐后加重,也可能在空腹时发生。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可能与胃黏膜炎症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有关。

腹胀: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腹胀的症状,这可能与胃黏膜炎症导致胃肠动力紊乱有关。

出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胃黏膜出血的症状,表现为黑便或呕血。这可能与胃黏膜炎症导致胃黏膜糜烂有关。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分析

慢性胃炎的病因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黏膜上的细菌,它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酸侵蚀胃黏膜,从而引发炎症。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摄入刺激性食物、过冷或过热的食物、粗糙食物等,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发慢性炎症。此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加重胃黏膜的负担,导致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等,长期使用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发慢性炎症。此外,一些抗生素也可能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胃炎的发生风险。

自身免疫反应: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受损。这类患者通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其他因素:吸烟、酗酒、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发慢性炎症。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等也可能增加胃炎的发生风险。

三、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应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疗程通常为7-14天。根除治疗后,患者还需定期复查以确保细菌已被完全清除。

对症治疗:对于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等可减轻胃黏膜损伤;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PPIs)、H2受体拮抗剂等可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部不适症状。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抑酸剂可能导致胃部细菌过度生长和营养吸收不良等副作用,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饮食调整:慢性胃炎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品、咖啡、浓茶等。同时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和黏膜修复。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

心理治疗: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进而减轻胃部不适症状。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其他治疗方法:对于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存在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等问题。这些病变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因此需要进行密切监测和随访。同时可采用中医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如中药方剂、针灸等,以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病变。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