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抗抑郁药物中毒的急诊救治
2024-02-20 17:45:10
作者:殷羽
作者单位:盐源县人民医院

在众多的疾病中,精神疾病是十分值得社会关注的。这是因为患者发病后一般很难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进行有效地控制,所以才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而抑郁症,则是近年来十分常见且高发的疾病,临床一般都是采取药物控制的。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过量服用药物最终造成了中毒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关于抗抑郁药物服用过量中毒的急诊救治方法:

1抗抑郁药物中毒的症状及危害

当患者服用过量的抗抑郁药物中毒后,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瞳孔扩大、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不良症状,还有一些患者存在着突然虚脱、心率加快的现象,严重情况下甚至还会有患者猝死。目前,急诊中毒的患者多是一次吞服大量的药物试图轻生者。抗抑郁药服用过多引起的中毒,是由于此类药物含有抑制心肌收缩的物质,会对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进而引起机体的低血压,循环系统衰竭等等。此外,该药还会导致心电图异常及心律失常,这也是该类药物过量服用的常见死亡原因。

2急诊如何诊断抗抑郁药物中毒

一般来讲,抗抑郁药物的毒性比较小,但容易引起躁狂、锥体外系统和自主神经紊乱等副作用。同时因其具有抗胆碱能的功效,所以会出现兴奋、体温升高、激动、肌阵挛或癫痫发作等症状。在对心血管的影响中,可表现为前升后降的血压、心脏损伤、骤然虚脱、心律失常乃至心搏停止等。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患者死亡。心律失常多见于室上性,因其具有类似奎尼丁样作用,易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颤动等,并伴有一定的传导阻滞。

3临床检查

开展血(尿)药浓度的检测时,一般会通过毒物检测,进而确定抗抑郁药的中毒程度以及,体内的含量、体内的残留是否被洗净、药物的来源。从患者的胃液、呕吐物以及血液中,都可以测量出抗抑郁药物的浓度和类型,从而为患者的早期合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与此同时为缓和的临床救治奠定基础。除此之外,通过对毒性物质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消除对急性中毒患者病情的错误描述,更好地明确病情,准确地掌握和评价病情进展,辅助临床做出科学的诊疗计划,判断救治效果。

4急诊救治的策略

(1)收入急诊后,应及时地开展催吐、洗胃、导泻的工作。对于服用大量药物者,可以先用洗胃液洗胃,随后选用药用炭进行吸附,也可以吃一些导泻剂,使炭和药物快速从肠道排出。抗抑郁类药物在胃部的排空速度较慢,在小肠的吸收速度也较慢。即便是服用超过4个小时的药物,也要尽量用洗胃法和灌肠法来排除毒素。对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要密切监测心脏。

(2)对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服用过量中毒,水杨酸毒扁豆碱能与中枢和周围的抗胆碱能作用发挥对抗作用,但容易引发癫痫、严重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乃至停搏。当患者有发热、心跳过速以及有显著的抗胆碱表现时,应适当应用抑制剂来缓解。

(3)及时对症处理。对于存在心律失常者,可用利多卡因一类的药物干预。有心力衰竭者,可用毛花苷C静脉注射治疗,并注意控制补液速率和用量。对于有明显的室性心律不齐的患者,可以使用利多卡因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盐酸普萘洛尔(Propranolol Hydrochloride),是一种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由于对心室肌、心房和心肌传导纤维动作电位时有效不应期,可使室颤发生的阈值提高,从而达到抑制心室内折弯的效果。对于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室颤的治疗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且经药物治疗后,电除颤效果良好。另外,对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节也具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托西酸溴苄铵由于不能充分地被人体所吸收,目前已经很少使用了。有些情况下,对三环类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救治中静滴碳酸氢钠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3)为了纠正低血压症状,可以通过注射胶体或晶体溶液来扩容。

(4)在需要时,可以使用具有较强血管收缩效果的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它主要能够使α受体兴奋,不会对心脏产生较大的影响。

5结语

救治的重点仍然是预防,因此门诊所开具的抗抑郁药物处方通常不会大于两个星期。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必须严格控制用量。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