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日常用药的注意事项
2024-01-26 10:01:22
作者:黄洁
作者单位: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品选购与储存

1.药品选购是合理用药的第一步,正确的选购可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性。在选购药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清药品的来源和生产厂家,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品。(2)了解药品的成分、剂量、用法和副作用,不要随意购买和使用不了解的药物。(3)不要轻信偏方、秘方,不要购买和使用无批准文号的药品。

2.药品储存是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储存方法可以避免药品受潮、霉变、氧化等影响,从而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下是药品储存的一些基本原则:(1)避免潮湿、高温、暴晒等不利条件,选择干燥、阴凉的地方储存药品。(2)避免将药品放在儿童可触及的地方,防止误食和误用。(3)根据药品的储存要求选择适当的储存容器:玻璃瓶、塑料瓶、金属盒、冷藏箱和保温盒,避免使用不合适的容器储存药品。(4)对于需要冷藏的药品,应放在冰箱冷藏室中储存,并注意温度和湿度。例如,需冷藏的药品应保持在2~8℃的恒温,而湿度方面则应维持在45~75%的相对湿度范围。对于特定药品,需查阅其储存要求,以确保在合适的环境中保存。

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

1.遵医嘱用药:在使用药品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成分、剂量、用法和副作用等基本信息。

2.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效果的变化。例如,磺胺甲恶唑与甲氧苄啶合用时,由于它们的协同抑菌或杀菌作用,可以增强药物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有害相互作用。这两种药物都有一定的肾毒性,合用可能会增加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它们都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物热等。

3.注意用药剂量和时间:在使用药品时,要注意按照医生的建议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如果用药剂量或时间不足,会影响治疗效果;如果用药剂量或时间过长,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4.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来说,用药需要更加谨慎。应该向医生咨询特殊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药品。

特殊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等反应也与成人不同。因此,在为儿童用药时需要注意根据年龄和体重等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方式。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例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18岁以下儿童禁用,因为这类药物可导致关节、软骨发育障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群体,用药需特别谨慎。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例,老人可能同时服用硝苯地平和二甲双胍,但它们与某些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与硝苯地平同服会降低其降压效果,导致血压上升。同时,布洛芬还可能增加二甲双胍在体内的浓度,加大不良反应风险。除此之外,阿司匹林也是老年慢性病常用药物,它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例如,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同时使用时,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等。因此,老年人在用药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确保药物相互作用最小化,确保安全有效。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用药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时需要注意选择对胎儿或婴儿无影响的药物,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哺乳期妇女中广泛使用,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同时要避免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可的松、泼尼松龙、乙烯雌酚、黄体酮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抗抑郁药如丙米嗪、苯丙胺等可能会增加孕妇早产的风险。

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1.注意药品不良反应的观察:在使用药品时,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头痛、恶心、皮疹等。

2.注意药品的剂量和给药方式:在用药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控制用药剂量和给药方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避免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应该尽量避免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如果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应该向医生咨询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