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全面认识肝吸虫病
2024-02-20 11:35:06
作者:夏丽华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肝吸虫病是指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疾病。这种疾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无报道外,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感染率以广东、广西、黑龙江最严重。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肝吸虫的生命周期、感染途径、病理学、临床表现以及超声检查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一、肝吸虫的生命周期

肝吸虫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水生阶段和陆生阶段。

1、水生阶段:肝吸虫虫卵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发育成尾蚴,成熟尾蚴自螺体逸出,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类,形成囊蚴。

2、陆生阶段: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被宿主进食后,囊蚴由十二指肠侵入并寄生在胆道系统。成虫可在肝内存活长达20~25年及以上,成虫产生大量虫卵,虫卵通过肝胆管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当虫卵入水被淡水螺吞食后,肝吸虫生活史再次进入新循环。人是最终宿主,家畜、狼等30余种哺乳动物是保虫宿主。

二、肝吸虫有哪些感染途径?

肝吸虫的感染主要通过进食含肝吸虫囊蚴或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发生。

1、不良饮食习惯:直接进食含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有些地区人们喜欢进食生的淡水鱼虾,如生鱼片、醉虾、生腌虾等,其中生鱼片就是广东、广西出名的菜品;进行烧烤或蒸煮鱼虾时,加热温度或时间不够,未能杀灭鱼虾肉中的全部肝吸虫囊蚴。

2、不良生活习惯:进食受肝吸虫囊蚴污染的食物,如抓鱼虾或杀鱼虾后不洗手,手污染囊蚴后抓食物或直接放手入口中;处理生鱼虾和熟食的砧板、刀具、盛装器皿不分开等,导致熟食受囊蚴污染。

三、肝吸虫病的病理学和临床表现是怎么样的?

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对肝胆造成损害,病变主要在次级胆管,胆管可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胆管周围组织纤维性变。虫体大量时可引起胆管堵塞、胆汁滞留,合并感染可引起炎症、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严重可致肝硬化,合并脾大、腹腔积液、胆囊结石。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症状比较轻微,以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肝区隐痛等较常见,但许多感染者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类似肝炎症状或腹泻、便秘。常见体征有肝大。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可查见虫卵,是本病确诊依据。免疫学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四、超声检查在肝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变化,对肝吸虫病进行诊断和评估,在超声检查中,肝吸虫病的特征性表现包括:

1、胆管回声异常:肝内小胆管壁回声增粗增强,呈间断的等号样高回声,该征象对肝吸虫病具有诊断价值。胆内外胆管可扩张,可见肝内胆管结石。

2、胆囊回声异常:可见胆囊增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内漂浮物,结石和漂浮物多为成虫、虫卵的沉积物。

3、肝脏纤维化,肝组织长期受到慢性刺激导致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以肝左叶为重。

4、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脾大的一般表现。

超声检查对人体无创伤无辐射,可反复多次进行,对肝吸虫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和病程观察均有独特价值。

五、肝吸虫病应该怎么进行预防和治疗?

为了预防肝吸虫病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饮食卫生:将鱼、虾等水产品充分煮熟,以确保食物中的肝吸虫囊蚴被杀灭。

2、卫生教育:加强对人群的宣传教育,增强饮食卫生意识。

3、加强卫生环境治理,避免或减少虫卵入水。

对于已经感染肝吸虫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吡喹酮和阿苯达唑等。

六、结语

总而言之,肝吸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它的发病和传播与饮食卫生和水源处理有关,预防和控制肝吸虫病需要从个人生活习惯和环境卫生入手。超声检查在肝吸虫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和病程观察中起到重要作用。及时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通过加强对肝吸虫病的科普,希望能够提高公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肝吸虫病的发生。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